近日,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丝路国家摄影组织国际联盟、宁夏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贺兰山“中国红”国际葡萄酒摄影大赛,面向全国开始征稿。并邀请国内外著名摄影家、广大摄影爱好者来到宁夏,围绕贺兰山东麓产区自然风光、葡萄酒庄等资源进行采风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宁夏葡萄酒的文化魅力。
9月13日,首批前来采风的摄影家齐聚贺兰神酒庄,开始第三天的采风,记者随行并聆听了他们对宁夏葡萄酒文化推广的各种见解。
线云强:从“剧场”走到“广场”
在参观贺兰神(宁夏)国际葡萄酒庄的酿造车间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实摄影代表人物线云强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此次是线云强第一次来宁夏。“来之前,我想到的是黄泥、风沙、古老等元素。”然而,当他的双脚踏上贺兰山东麓的土地后,却深深地被眼前的景象征服了。“以前也听说过宁夏有葡萄酒,但从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说起红酒,线云强并不陌生,他出生在东北,那里也产红酒,本溪、丹东都是产地。在品尝过宁夏的葡萄酒后,他赞不绝口:“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葡萄酒。”
对于宁夏葡萄酒文化的打造,线云强用了一个比喻:“宁夏葡萄酒的文化要想宣传出去,重点是要从‘剧场’里走到‘广场’上。”在他看来,宁夏在葡萄酒文化打造上确实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获得更多的社会效应。“像我们这几天参观的酒庄、美术馆,都是非常好的文化载体,但即使是我们这些走南闯北的摄影家,都只是借这次机会才能了解到,更不用说其他老百姓了。”
线云强认为,相对于在远离市区的葡萄酒庄里建博物馆,或者举办一些圈子内的文化活动,葡萄酒的宣传更需要走进普通人当中。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照片就是非常好的宣传载体,通过摄影家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夏的葡萄酒、中国的葡萄酒,“这也是我们这次来的任务。”
李百军: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与国际接轨
来自山东临沂的李百军不仅是著名摄影家,作品《乡愁》的拍摄者,还是一位从8岁开始就“喝酒”的资深白酒爱好者,而在国外生活的那些年,又让他对葡萄酒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这次采风中,他对各个酒庄的文化氛围尤其关注。
“印象最深的是银色高地酒庄,据说是三代人传承下来的,从酒庄的装饰布局,再到招待客人的餐品,都能看出庄主对葡萄酒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李百军说,国内的酒文化以白酒为主,很多人闭着眼睛就能闻出白酒的不同香型,资深品酒者看一眼就能区分出酒的品质好坏,但葡萄酒文化在国内只有百年历史。
“作为山东人,我品过山东烟台的葡萄酒,也品过新疆产的葡萄酒,但前者因为降雨量大,后者因为日照过长,口味上都差一点,唯有宁夏的葡萄酒喝起来和法国、意大利酒庄产的相差无几,价格上还更加亲民。”在李百军看来,如此优秀品质的葡萄酒要想打入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除了在口味和品质上下功夫外,还需要酒庄的负责人多学习葡萄酒的文化,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葡萄酒传统文化的关注。“葡萄酒文化在欧洲有着几百年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是被世界范围的受众所接受的,我们的葡萄酒要想与国际接轨,也应该在这方面的文化上与国际接轨,同时保留自己的地域特色。”
陈锦:要更多关注人文情怀和精神层面
“我是四川人,四川的茶文化比较普及,但对酒的了解就不是很多了。”谈及对宁夏葡萄酒的感受,著名摄影家、《四川茶铺》的拍摄者陈锦老师坦言。
对宁夏葡萄酒的第一印象,陈锦给出很高的评价:“虽然对红酒不太了解,但宁夏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尤其是一块一块靠人力搬石头,把戈壁滩变成葡萄园的壮举,都让人心生敬意。”
谈到对宁夏葡萄酒文化的感受,陈锦说,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茶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俗话说茶酒不分家,在针对茶馆题材的创作中,我一直都在关注和研究四川的茶文化,而这次则尝试着把镜头聚焦在宁夏的葡萄酒文化上,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他告诉记者,聚焦宁夏的葡萄酒文化,更多的是要聚焦葡萄酒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从葡萄酒的口味、品质到葡萄酒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交流,从物质层面关注到精神层面,才能真正表现出宁夏葡萄酒文化的精神内涵。“目前我看到的关于宁夏葡萄酒文化的宣传,都还是以报道型、介绍型为主,如果能有更多聚焦精神层面,在人文情怀的关注上多尝试,相信能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宁夏的葡萄酒。”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