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四十一中学。
绿茵场和塑胶跑道。
家门口有学上、就医更方便,这是不少银川市民的切身感受。教育和医疗是老百姓最关切的事,近年来,银川市从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就医、求学问题入手,不断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教育、医疗的需求。
家
门口有好学校
教育资源更均衡
“我们家门口新建了四十一中,还是银川一中托管的,师资和管理应该都不会差。”家住绿地香树花城小区的马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今年上初一,刚好赶上新学校四十一中招生,二女儿在离四十一中不远处的金凤区第二十七小上二年级,每天早晨她一次就能把俩孩子都送到学校,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为了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金凤区教育局与银川一中强强联合,将新建的四十一中纳入银川一中教育集团,今年秋季开学,学校迎来了第一届学生。四十一中的建成为城南群众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前我们这一片的学生要去唐徕宝湖校区上初中,距离太远,孩子自己骑车又不安全,要想就近上学只能换房子,四十一中建成的好消息一传来,我们就松了一口气。”市民王女士高兴地说。
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项目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完善招生政策,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仅义务教育阶段,2023年通过深度挖潜改造功能室、整合不同学段、学校校舍资源,共改造195间教室,增加学位供给9700余个。”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十四五”期间,银川市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银川市第四十三中学、银川市阅海湾高级中学和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迁建等3所普通高中学校,同时对银川市第六中学进行扩建。银川市第四十三中学工程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现已完成主体封顶,2024年投入使用;银川市阅海湾高级中学工程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开工,2025年投入使用;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迁建工程计划将于明年开工,2025年投入使用;银川市第六中学扩建工程2024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增加普通高中学位近1万个。
“互联网+医疗健康” 打通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
“太方便了,不用去北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国内顶级医院的专家,真是太好了。”这是今年治好眼疾的吴女士的切身感受。
原来,吴女士今年年初刚做了青光眼和白内障相关手术,本以为手术后就能恢复正常生活,但是术后还是有视物模糊、畏光、眼胀、眼痛等症状。为了保住视力,吴女士计划去北京同仁医院求医,不料专家号一号难求。经打听得知通过银川市国家级专家远程诊疗中心,可以联系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专家,吴女士当即决定前往就诊。银川市国家级专家远程诊疗中心设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在中心工作人员和市医院眼科医生的协助下,吴女士很快顺利治好了眼疾。
这只是银川市远程门诊体系的一个缩影。据悉,如今,银川市互联网医院平台汇集医生达几十万名,在宁夏多点注册医师达十万名左右,覆盖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银川市已经实现了国家、市、县、乡、村五级远程门诊体系全覆盖,并建设了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远程诊断中心,最远实现了同非洲贝宁共和国进行远程手术指导、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
数据多跑路,百姓就能少跑腿。“我孕检的时候,听过医院的生育保险政策线上直播课,后来跟着流程操作,生完孩子办出院的时候就一并办理了医保报销,确实很方便。”市民王女士说。王女士点赞的正是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开展的“互联网+生育报销”服务,该院在诊间治疗时,专门为孕产群体开展生育保险政策线上直播课,线下同步开展,将专业、全面的生育政策通过网络“提前一步服务”送到患者身边。
同时,住院后,为产妇提供电子二维码查询服务,可查询报销流程、政策指导等医保服务。最重要的是在结算时,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将出院手续与生育报销材料优化整合为一,患者家属将结算后审核无误的材料通过院端高拍仪扫描,一键上传至社保经办机构,即可实现津贴线上审核与支付,免去以前群众医院结算完携带材料,再跑至各自参保地经办机构线下办理生育津贴申报的问题。经过一系列全流程服务,2023年1~9月,该院为近5000名患者申报生育津贴,真正通过“互联网+生育报销”模式,实现待遇申报“不见面”患者“零跑腿”的便民服务。
不仅如此,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我的宁夏”手机APP自主参保登记及核定缴费、医保电子凭证……近年来,银川市医疗保障局大力构建“互联网+医保”模式,充分利用医保服务网厅和手机APP,为广大市民提供搬到“家里的医保服务点”和“装在口袋里的医保服务厅”,大幅提高医保服务水平。
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