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叫《寻找家园》。书中这样介绍作者:高尔泰,美学家、画家、作家。
看书中所附作者照片,应该是他年近八十的模样。有点像台湾作家林清玄,不是我喜欢的那种老年男人的类型。我喜欢的是像沈从文、汪曾祺、蒋勋、胡适、渡边淳一这样的男人。高先生这张照片,虽然微笑着,但那微笑给人一种另有他意的感觉,有点冷,有点深,不像是从心里由衷发出来的,倒像从骨子里突然冒出来的。
少年顽劣,留级,打架,勉强读完初中。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画画。十四岁独自去杭州学画,名师指点,传统和西洋画法都获得较高造诣。在学院年龄最小,名气却最大。喜欢读书,对美学、哲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小小年级,就显出不同一般的个性。及至后来,年龄渐长,文人的骨头也越来越硬。
人的命运,一半是性格,一半是时势。因为写了一篇文章《论美》,为他一生埋下了没完没了的祸根。颠沛流离之际,父死,妻亡,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在得了精神分裂症后也离开了他。
灯下读先生的文字,几次泪湿眼眶。在他小小年纪离家求学与父母在码头分别的时候;在他面对年仅二十五岁有孕在身的原配妻子遗体的时候;尤其读他写给二十五岁就去世的女儿的信件时,思念,愧疚,心痛,字字句句皆如啼血,令人唏嘘不已。后来,先生辗转兰州、北京、南京、成都等几所大学任教,却没有一处能让他长久立足。再后来,先生远赴国外生活。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词仿佛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都在飘零,也一直都在寻找。找他心目中的家园,一个可以让他的灵魂安定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家园。读先生的《寻找家园》,不由想到哪里是我的家园?曾几何时,宁夏西海固一个叫红中湾的小山村,是我心心念念不辞辛苦千里万里也要奔赴的地方。只因为,那里有我的家园。只因那家园里有疼爱我的祖母,有为我遮风挡雨的父母,有我爱的姐弟。后来,父亲去世,母亲为了给两个弟弟带孩子,在小城中卫和红寺堡之间来回暂住。于是,逢年过节,中卫和红寺堡又成了我们姐弟团聚欢乐的家园。不知不觉中,生我养我的故园红中湾,与我渐行渐远。
如今,母亲已年近八十,但每次回娘家,只要看见母亲的笑脸,心里就会溢满幸福。晚上,和母亲一起睡在热乎乎的炕上,抬眼可见炕头前书架上奶奶和父亲的遗像。冬夜漫漫,长风浩荡,听母亲唠叨一些陈年往事,整个身心都溶在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里。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世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此刻这样,可以安然盛放我的身体和灵魂。
高先生说,“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不知先生是否找到了心中的那片家园?
□杜会玲 (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