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释放信号严惩网络暴力

2023年09月28日  孙瑞亭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两高一部”首次就惩治网络暴力、加强网暴治理联合发布专门司法文件,明显释放出了“严惩网暴”的信号。该意见提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纠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网络暴力是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以及其他不友善信息的行为,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近年来网暴事件频频发生,有的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这也让“严惩网暴者”的呼声持续走高。

对于网暴行为,人们在维权过程中会遭遇三类基础性难题。首先,网络暴力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被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对此,该意见明确,要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经公安机关协助取证,达到自诉案件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立案;无法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的,公安机关应当书面向人民法院说明情况。其次,网暴事件中,随着谣言或不实信息的病毒式扩散,受害人往往深陷网暴行为之中且持续时间较长。对此,该意见明确,在网暴案件中可依法适用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说白了就是在网暴案件立案之前,先让施害方删除信息、停止网暴行为,以降低对受害者的损害。此外,几乎在每一起网暴案件发生后,除了对网暴实施者的讨伐外,也有对网络平台需承担责任的讨论。对此,该意见明确,依法惩治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对于网络暴力,的确需要法律及时有效地出手亮剑,运用法律方式予以严惩,该意见的发布就是司法机关对网络暴力治理作出的积极回应。作为网民,我们应理性表达,知敬畏、有分寸,当被裹挟着参与网暴时,很可能自己就会成为下一个网暴受害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