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稻渔空间,稻谷泛黄,丰收在望的乡村田园美景跃然眼前。记者 李靖 摄
又是一年秋收季,又是一派秋收景。金秋时节,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欢天喜地的丰收氛围映照在广袤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农户们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大家抓紧时间采收采摘,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银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93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自治区0.3个百分点,位居五市第三位;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7.72亿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9元,同比增长7.4%,位于五市第四位。
粮食满仓 增收可期
近期,银川市12.2万亩水稻陆续成熟,连日来,贺兰县、灵武市率先开镰,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忙收获,奏响了一曲曲丰收的“乐章”。
近日,记者来到贺兰县洪广镇洪西村的水稻田地,只见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杆,眼前呈现出一整片金灿灿的色彩,在阵阵稻香中,一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于稻田之中,饱满金黄的稻谷从收割机出粮口“哗啦啦”地倾泻而下,又被现代化农机“收入囊中”。
洪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任立军介绍,今年该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将60亩闲置土地种满了水稻,预计增收六七万元,“我们从9月26日开始收割,今年收成不错,亩产大概在600公斤,属于丰产情况。”任立军说。
俯瞰辽阔稻海,感受阵阵稻香,一幅幅美丽而喜悦的丰收场景为农人们唱响了欢歌。连日来,在灵武农场,灵武市同德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上千亩水稻也拉开了收获的序幕。合作社负责人汪威介绍,今年合作社在灵武农场和梧桐树乡共种植6000亩水稻,预计亩产约为600公斤。“我们合作社收获期早,从9月16日就开始收割,9月底结束,今年整体产量比去年好,是一个丰收年。”汪威说。
汪威介绍,今年丰收一方面离不开良好的天气,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合作社发挥种养结合的优势,用腐熟牛粪替代部分化肥,增加了地力,提高了水稻品质。他介绍:“种植过程中我们严控化肥用量,这也有效降低了倒伏情况,而且近段时间我们适时收获,也有效降低了阴雨天气带来的损失。”
据了解,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3.5万亩,其中,春小麦12.19万亩、水稻12.26万亩、玉米92.05万亩、大豆7万亩,秋粮于9月20日开始收割,预计10月中旬结束。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在供种、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生产环节方面全面实施统一的技术管理,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有保障。
虾蟹满塘 丰收在望
“今天的蟹王重达9.8两!恭喜获奖的养殖户!”在不久前举办的银川丰收节“蟹王争霸赛”上,当主持人公布评选结果时,台下观众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看台上,一只只体肥爪壮的螃蟹,正向人们展示着“塞上江南”的富饶与美丽。
“蟹王”获得者是螃蟹养殖户刘明伟,上一届“蟹王争霸赛”他也拿下了“蟹后”的称号,他开心说道:“养螃蟹花费精力不少,既要注重蟹苗的选择,养殖环境也有讲究,这样养出来的螃蟹,无论是蟹黄的饱满程度还是蟹肉,都是品质很好的。”
渔业是我市农业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银川市着力实施质量兴渔工程,以调整渔业结构为主线,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陆续从外省引入河蟹、南美白对虾、鲈鱼、斑点叉尾鮰等名优特水产品,通过结构调整、品牌建设、设施改造、种质资源场建设等举措,不断增加渔业“含金量”,渔业成为富民新产业。自2020年起,全市渔业实现回稳增长,水产品产量占西北五省区总量的1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7公斤,是西北五省区平均值的4.8倍。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3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水产品产量1.65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1%。大宗水产品均价较上年度上涨1~2元/公斤。目前全市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有43家,养殖户484户,渔业从业人员约5600人。其中,中小散户传统池塘养殖方式占60%;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展常规品种标准化养殖、设施温棚养殖、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的占40%;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村集体组织为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创新发展具有银川特色的“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等多种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银川渔业已成为擦亮银川“渔米之乡”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羊满圈 “畜”势勃发
当前,银川以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狠抓饲草料供应、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动物防疫等工作,全力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现代畜牧产业集群。
走进兴庆区月牙湖乡万亩奶牛养殖园区的宁夏骏华月牙湖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养殖牧场,一栋栋现代化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奶牛悠闲地吃着草料。吃饱喝足的奶牛们来到转盘式挤奶机上,智能化挤奶设备会自动清洗、套杯、挤奶,工人们只需在现场管理维护即可。据了解,该企业现有6个养殖牧场,养殖规模达1.5万头奶牛,每日稳定产出160吨鲜奶。
而像这样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基地在我市还有很多。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市坚持把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中之重,市县整合资金鼓励发展,项目安排倾斜资金扶持发展,形成了较强的聚集效应,全市基本形成了“农户抓繁殖、大户抓育肥、企业抓加工、政府抓防疫”的畜牧发展模式。既有以宁羴源、富兴神农等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永宁县闽宁镇、兴庆区月牙湖、灵武市白土岗等17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基地,以梧桐树苜蓿连片种植、东塔乡电商基地为基础的牛羊全产业链,也有以蒙牛、塞尚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兴庆区月牙湖、灵武市白土岗等114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基础的奶业全产业链。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将坚持把争取项目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作为拓宽产业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滩羊产业集群项目、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等资金,全面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畜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