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菌子与市集

2023年10月09日  《食菌记》

明代不独云南,苏州金山出产的菌子,城里人也爱。明代苏州人杨循吉(1456一1544年)也是一个懂菌子的人,他与永昌(保山)张志淳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所著的《金山杂志》饮食篇记载“山中雨后多生菌,其一名曰草,凡有数种,惟春末最多,八月虽有而不时。其小者可食,山人餍(yàn,饱餐)之,而城居不多得也。樵童(砍柴的童子)得者,负以筠笼(竹篮),多售于枫桥。市郭人争买之,与珍异等,以其非植而有故也。”

杨循吉提到的出菌子的山在吴县西,名金山,具体位置是今苏州木渎古镇以北寿桃湖风景区;枫桥,即唐诗里张继所写的江枫古桥。樵童在山里捡了很多菌子,用竹篮背着,一路走到枫桥去卖。山里的菌子,城里人视为奇珍,争相购买。金山到枫桥大概八公里的路程,够樵童走上两个小时。而寒山寺外的枫桥,估计是明代苏州一个固定的菌子集市。

在北方,菌子/蘑菇交易的一个重要地点是张家口。张家口是塞外蘑菇的重要产区,出产的菌类包括各种口蘑、榆耳。明末奇人方以智的重要自然科学著作《物理小识》卷六“饮食类·菌柄”记载“榆肉出口外、龙门所(今河北赤城县西南龙关镇)一带,今燕京价至三十两一斤”。榆肉即榆耳,肉质如蹄筋,质地如海参,有特殊风味,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美味食用菌。

从张家口卖到北京的榆耳,居然一斤价值30两银,按米价(明后期每斤米约7.6文钱)折算在今天约合人民币两万元。明嘉靖八年(1529年),将领张珍将城墙打开一道新门,作为城墙内外互通贸易的关口,“张家口”这个名称便保留了下来。到了清朝,张家口已经成为塞内、塞外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来自草原的各种蘑菇(主要是蘑菇干),通过张家口源源不断地进人关内,经北京流向南方,“口蘑”之名因此而来。“蘑菇”一词在北方的流行,也与之大有渊源。

(摘自《食菌记》,作者: 柳开林,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