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关海涛为老兵们拍摄合影时的情景。
老战士珍藏的入朝作战老照片。
镜头中的老兵。
拍摄现场。记者 任敏惠 摄
他眼神里闪着炙热的光
每一次拍摄,关海涛和团队成员都十分认真去对待。在他们对面坐着的老人,有因为战争身体落下残疾的,有年岁已高几乎失去所有记忆的,当然也有依旧神采奕奕讲起故事滔滔不绝的……今年97岁高龄的张福智说起过往,记忆深刻。
“那时候我们讲的,不要怕死,为了消灭敌人,不要怕牺牲自己,你不打敌人,敌人就打你呀,我们是抱着必死的心情去杀敌的,打就对了,只要把敌人消灭就行。”从宁夏农村青年,到英勇杀敌的机枪班长,二次负伤重返战场——如今家住银川燕翔园小区的抗美援朝老兵张福智,当年是志愿军63军189师505团一营二连机枪班长,1951年3月,他背负着总重在35公斤以上的枪支弹药、被子、炒面等,在冰天雪地里昼伏夜行,躲避敌人飞机扫射与轰炸多日,秘密进入抗美援朝最前沿,到朝鲜打的第一仗,就是一场艰苦的阻击战。
关海涛等人是在今年10月2日,上门为张福智老人拍照的,老人神智尚清,善于表达。老人通过社区提前知晓有摄影师要上门为自己拍照,很是激动。2日一大早就让老伴儿拿出珍藏70年的老照片、军功章和荣誉证,在桌子上铺好了等着大家的到来,“等我们进了门,老人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拉着我们讲那些战火纷飞的故事。你从他的眼睛里能看到光,真的,那种炙热的光太让我震撼了。”
那些感人的战斗回忆
在张福智的讲述中,战争的艰苦和残酷,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虽然被地雷炸过,被河水冲过,被石块泥土掩埋过,但张福智和战友们从没有停下步伐,始终奋战在阻击战的前沿阵地。战斗中,战士们在11天的时间里,仅靠在老乡家买点黄豆,每人几颗几颗地用来充饥,但还是端着机枪,冲在阵地最前沿;战斗中,张福智所在的一营担任穿插分割包围正面敌人的任务,在穿插中,敌人所占山头上的火力点封锁了一营前进的道路,张福智主动请战,带领机枪班战士分两路巧妙地迂回到敌人阵地两侧,突然开火,打掉了敌人火力点,其他敌人望风而逃,一营顺利完成了穿插任务。
之后在清川江战斗中,战士们更是在水中冻得瑟瑟发抖,等攻入第二个山头时,张福智左腿突中敌人枪弹,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送回祖国养伤半年后,他毅然申请重返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白鹤山阻击战、保卫开城防御战和保卫西海岸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立下了功劳。”关海涛说,在自己已经拍摄的30余位抗美援朝老兵中,像张福智老人这样能清晰记得当时情况的人不多了,“很多老人对过往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身体也非常不好,这也让我们总觉得自己还是来得太晚了。”
喜极而泣 为自己 为国家
“现在为了让老人早早看到,只要拍出来几个人的照片,我们就抓紧做后期、做摆台,第一时间把拍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10月19日下午,关海涛带着新做好的一批照片摆台,送到了张福智、翟开明两位老人手中。一进门,大家就被老人的状态感动了——张福智老人这几天身体有些不适,但还是坐着热情地迎接大家;翟老爷子穿了一身特别正式的衣服,精气神十足,专门等着看看自己的照片,说起自己的故事,还是很激动……
“那会儿我19岁,1951年冬天从辑安(注:今吉林省集安市)入朝,天真冷,雪一直下,没到小腿肚子,裤子就没干过,冻得硬邦邦的,等停下整队时,脚都没知觉了。”翟开明老人不仅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还参加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讲到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时,老人说:“我们真的太开心了,战友们都喜极而泣,为自己,为国家。”
他们的名字 应该被记住
96岁的韦启忠荣获一等功,1951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4师14团1营,1964年复原,曾在永宁县商业局工作;99岁的马章锁荣获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1955年在志愿军24军70师担任科长(副团),负责被装、寄养的供给,先后两次入朝;97岁的钱源来荣获一等功,1952年10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1军62师185团,参加949.2阵地防御战斗,长津湖战役……在关海涛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已经拍摄的老战士信息,每一个名字,他都希望能让更多人记住。
“我们去拍老人的肖像照,同时也记录其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见到照片时的那份开心和激动,这些不同角度的记录,让每一位老人都展示出自己的不同面,有待人的和善,有回忆时的激动和悲痛,也有对于现在生活的知足和欣慰,你能从他们身上,真切地感受到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那里面是人性的光辉,也有着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刚毅和温柔。”关海涛说,“他们应该被我们记住,被时代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