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但作为“三高”之一的高血脂,已经开始慢慢阻塞这条生命之河的畅通。有数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2亿多人。我们常说的血脂,其实就包括两种成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不少人非常重视胆固醇水平,却容易忽视甘油三酯,很多人查出甘油三酯超标后并不重视,给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崔继志认为,进行有效、长期的高甘油三酯管理,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还能减少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病例回放
男子甘油三酯严重超标竟然抽出“牛奶血”
35岁的公司职员张先生,上周末和朋友吃完涮羊肉后突然腹痛难忍,直冒冷汗,急忙去看急诊。做了检查后,张先生被告知得了急性胰腺炎。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发现张先生的甘油三酯指数高出正常人二十多倍,抽出的血为乳白色的“牛奶血”。医生又了解到,张先生平时顿顿不离肉,奶茶、油炸食品都是心头好,而且不爱运动,熬夜更是家常便饭,这很可能是造成他“牛奶血”的主要原因。
甘油三酯其实就是脂肪,也就是油的学名。那么,甘油三酯多高就算超标了呢?崔继志介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指出:空腹12个小时,如果甘油三酯在1.70毫摩尔/升以下为正常水平。如果在1.7毫摩尔/升~2.3毫摩尔/升之间成为边缘升高。如果数值在2.3毫摩尔/升以上就是甘油三酯升高,数值在5.7毫摩尔/升以上就是甘油三酯重度升高。像张先生这样甘油三酯严重升高的人,抽出的血看起来是白色的,临床上也叫“乳糜血”。
甘油三酯高低与饮食密切相关
临床上,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列,成为血脂检查的基本项目。在这四项指标中,最易受饮食影响的指标,就是甘油三酯了。甘油三酯的主要功能是供给与储存能量,还可以固定和保护内脏器官。
那么,甘油三酯从哪里来?崔继志介绍,它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肠道会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将其转为甘油三酯;人体肝脏及脂肪,能自主合成甘油三酯。“其实,在血脂检查的4项指标里,甘油三酯高与我们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常与脂肪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当然也有一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数据显示,中国人甘油三脂水平正在逐年升高。成年人中,甘油三酯边缘升高者占比为 12%,但人们对它的熟悉度远不及高血脂和高胆固醇。
甘油三酯高,全身代谢跟着乱套
人体的能量主要转化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待需要时,身体可以直接分解甘油三酯来供给能量。甘油三酯虽然有很多功能,但如果过高也会引发多种疾病,对肝脏、心脏、脑部、胰脏等部位造成损害。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也与超重、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肾脏病等有明确关联。“比如,高达50%的超重和肥胖人群会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往往还伴有高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升高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而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还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崔继志解释。
如何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无论甘油三酯水平是轻度升高还是重度升高,生活方式干预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的基础。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降脂药物治疗的首要靶标。“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基石。然而,即使在充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仍有明显的心血管剩留风险,高甘油三酯血症就是心血管剩留风险之一。在饮食调节及适度运动的情况下,如甘油三酯仍不能达到健康水平时,则需要在专业临床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如贝特类、烟酸类等降脂药,重点是预防急性胰腺炎。”崔继志表示。
健康饮食
管住嘴很重要
生活中,甘油三酯高的人要从管住嘴入手,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少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及添加糖的食物。尽量以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有胰腺炎风险的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需更严格控制脂肪摄入。
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更能降低甘油三酯和体重。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需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患者应避免摄入糖分较高的水果。多吃豆类及豆制品。建议每周摄入鱼类至少两次。限制全脂类奶制品的摄入,尽量避免摄入添加糖的奶制品和饮料。
甘油三酯低于5.7毫摩尔/升的患者应适当多摄入坚果,而甘油三酯高于 5.7 毫摩尔/升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坚果的摄入。
增加运动还需适当限酒或戒酒
甘油三酯高的人群,推荐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超重、肥胖者应进一步增加运动量,将体重降至相对合适的范围 。
另外,建议甘油三酯低于5.7 毫摩尔/升的患者限制饮酒。甘油三酯高于 5.7 毫摩尔/升的患者则需完全戒酒。
崔继志最后提醒,高甘油三酯血症属于慢性疾病,不论是改善生活方式还是药物治疗,都需要长期坚持。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