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像电流的“滋滋”声,可能是像蚊子的“嗡嗡”声,还可能是像心脏跳动的“咚咚”声,或是一些很难用语言形容的怪音怪调,这就是耳鸣!耳鸣是一种症状,发生率很高,成年人中每3~4人就有一个发生过耳鸣,我国耳鸣人群约有3亿人以上。如今,“耳朵不好使”这类现象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经常出现耳鸣现象。但是很多人并未对耳鸣引起重视,常常延误治疗时间导致不可逆转的耳聋。
病例回放
经常戴耳机入睡初中生突发耳鸣耳聋
家住金凤区的明明(化名)是名初三学生,熬夜看书是家常便饭,几乎每晚都在凌晨1点以后睡觉。由于学习压力大,他每天在睡觉前喜欢戴着耳机听会儿音乐,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然而,一个月前,明明耳朵里开始出现“嗡嗡”声,夜里比白天严重,因为忙着学习也未在意。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明明右耳一直连续出现耳鸣、耳闷的现象,而且明显感觉右耳的听力没有左耳好了,老觉得听不清别人说话。明明把这些情况告诉父母后,着急的父母赶紧带他到医院就诊。
经过相关检查,医生发现明明右耳低频和高频均有听力下降,左耳高频听力也有下降。“排除了其他方面的疾病,我们判断,明明学习压力大,平时精神也比较紧张,加上长时间睡眠不足、经常戴着耳机入睡,这很可能是导致他出现耳鸣、耳聋的主要诱因。”接诊医生分析。
后来,明明虽然接受了各种药物治疗,但因为他已经错过突发性耳聋治疗的最佳时机,右耳听力始终没有恢复到发病前水平。
门诊耳鸣患者,近一半是年轻人
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邓斌明显感觉到,目前耳鼻喉科门诊中,耳鸣、听力下降的患者逐渐年轻化。“我在门诊平均每天接诊10多例耳鸣患者,除了老年人外,有近一半是年轻人,包括一些初三、高三的学生,甚至还有10来岁的小学生。而造成年轻人耳鸣、听力受损的原因,除了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大、焦虑等,长时间戴耳机也是主要诱因。”
邓斌医生进一步分析,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听觉器官会退化,导致传递到大脑的信号出现了部分缺失,就会出现耳鸣。“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期的睡眠不足、压力大、焦虑、抑郁等,都会诱发耳鸣。耳鸣本身又会导致心情变差与睡眠质量变糟。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耳鸣音量日渐高涨,难以忽略。现在很多人的耳机,都像是‘长’在耳朵上,不仅睡觉时听,甚至在走路、坐公交车时也戴着耳机听音乐、看剧,这些地方很嘈杂,我们会不自觉地增加音量以便听清耳机里的声音,脆弱的耳朵可经不住这样的长时间、高强度刺激,由此而导致的后果便是出现听力损伤和耳鸣。”
耳鸣超过一天要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耳鸣并不仅仅是耳朵有毛病,也可能是身体里的其它器官有问题。一方面,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梅尼埃病等疾病,会伴随着耳鸣症状。另一方面,像全身性疾病,如血压过高或过低、动脉硬化、贫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类疾病、颈椎病等,也都有可能诱发耳鸣症状。睡眠障碍、长期抑郁、更年期人群,也会出现耳鸣。
邓斌医生在此提醒,通常,一过性的、偶尔发生持续几分钟的耳鸣不必过分紧张,但对那些持续超过一天的耳鸣,尤其是高调耳鸣伴头晕、听力下降的时候,必须警惕,及时就诊。持续性耳鸣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引起耳聋。因为耳鸣与耳聋两者病因基本相同,病变部位也基本一致,耳鸣的频率 (音调)常与听力损失的频率相同。
出现耳鸣怎么办?
一过性耳鸣,如果没有眩晕、耳闷等其他不适,很快可以缓解。如果同时发生在情绪激动、劳累、睡眠不佳等诱发因素之后,首先应该去除这些诱发因素,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若改善这些因素后,耳鸣仍不能缓解,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根据耳鸣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医生会建议完善听力测试、颅脑和内听道核磁共振等检查。若能发现明显异常,如耵聍栓塞、鼓膜穿孔、分泌性中耳炎、传导性听力下降等,医生会结合患者病情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排除外部疾病的单纯性耳鸣病以声治疗为主,同时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药物、助听器、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针灸等辅助手段。药物治疗主要用于耳鸣急性发病期,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类、神经营养类、银杏叶提取物类、抗焦虑镇静类药物、褪黑素及中药等,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用。对于非急性期耳鸣而言还需使用综合性治疗。”邓斌介绍。
如何预防耳鸣?
1.正常情况下,噪声超过90分贝时就会引起耳朵不适,超过120分贝就可能对耳蜗造成永久性伤害。年轻人应尽量减少与强噪音等物理因素接触,避免各种噪音对听神经的刺激。最好不要连续戴耳机超过2小时,也最好不要戴耳机睡觉。从保护耳朵的角度来说,头戴式耳机或骨传导式耳机比入耳式耳机更安全,因为它是罩在耳朵外部的,对声音的缓冲能力更强。
2.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失聪。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吸烟、不饮酒,是防止耳鸣的重要措施之一。
3.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中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适当放松心情,可以减少耳鸣发生的概率。
4.老年人应做好基础病的管理,加强血压、血糖、心脑功能的体检及诊疗。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