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脑卒中之一“脑出血”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那么“脑出血”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脑出血”?记者就此采访了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益平。
A
“脑出血”致死率高 但可提前辨别
周益平介绍,“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脑内血管破裂以后造成的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脑卒中一般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有五大特点,分别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一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而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16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目前脑血管病已被列为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
但其实“脑出血”可以提前辨别,周益平介绍:“一看脸来二看手,三听说话,四打电话。”具体来说,一看脸是看脸部是否对称,是否出现口角歪斜等症状;二看手是看手部活动功能如何,是否出现无法持物等情况;三听说话是指说话时是否出现言语含糊、流涎等症状;四打电话,当病人出现上述症状以及头晕、走路不平衡、无法视物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立即前往急诊进行救治。
B
“脑出血”提前发现 患者赠锦旗
让周益平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此前,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男子来院就诊,他说前些天去采摘了,后来觉得腿不太有劲,精神不好,而且总是呕吐,食欲不振,还有点头昏,但平时没有头疼的症状。周益平给患者测量了血压,发现患者血压是正常的,查了血项,检查是否为肠炎,针对患者说稍微有点头昏,周益平坚持让患者做头颅CT检查。
“做完CT没一会儿,放射科主任给我打电话,说这位病人是动脉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很多,非常明显,我们立即让医院的120救护车送到上级医院去做动脉瘤填塞术,把患者的命救了下来。”周益平说。两个月后,患者带来一面锦旗,感谢道:“幸亏发现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周益平医生建议,平时如果经常性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应定期前往医院做脑血管疾病的筛查,防患于未然。
C
冬季“脑出血”高发 应做好预防
“冬季是‘脑出血’的高发季节,天气寒冷极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部分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颅内血管破裂,所以天气寒冷时应做好防寒保暖。”周益平说。
高血压是造成“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增高将导致血管内膜发生玻璃样变,加速血管动脉硬化,血管壁损害变大,破裂后形成“脑出血”,“所以调控血压是重中之重,而且高血压已经不仅仅在老年人中多发,现在也出现在中年人及青年人中。”周益平提醒,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充足、过度劳累等情况时常发生,上述原因都可能导致高血压。所以首先可在家自测血压,或前往社区门诊检测血压是否保持在稳定、安全的水平;其次增强运动,保证合理睡眠时间,运动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调节情绪及睡眠质量。
同时还要戒烟戒酒,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增高。研究发现,无论年龄大小,戒烟五年后脑卒中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似。长期饮酒会导致血管扩张、血压增高。此外,肥胖、糖尿病、偏头疼及高脂血症等易患因素的预防同样重要,应前往社区医院进行慢病筛查或前往医院神经科筛查是否有脑血管的易患因素,根据评估结果,让医生给予专业指导,切勿在网络上“诊治”,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记者 李姝 实习生 吕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