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痛风报到。对于痛风,懂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带一把辛酸泪。痛风不发作时,患者常常会忘记它的存在,但一旦发作起来却让人疼得苦不堪言。尤其是现在正处于秋冬交替季节,一些人痛风发作的次数更加频繁,病情更加严重。“对于病史长久且已经存在明显痛风石的患者来说,在冬季更应重视做好痛风发作的预防措施,防止尿酸‘失控’。”自治区人民医院关节与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宋强提醒说。
病例
一顿涮羊肉后,
小伙脚肿成“馒头”
10月30日一大早,28岁的银川小伙小张,就拖着一只脚一步一挪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关节与足踝外科门诊,刚一进门就喊道:“医生,快帮帮我吧,疼死了!”袜子一脱,只见小张左脚大踇趾关节处和脚背红肿得像“馒头”。千万不要以为他长了肿瘤,其实这就是痛风形成的痛风石急性发作引起的无菌性炎症。
接诊的宋强医生了解到,体形偏胖的小张向来贪杯,火锅、海鲜更是最爱,几年前医生已经给出了痛风诊断。每次发作时医生都叮嘱他注意饮食,但他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饮食上从不忌口。慢慢的,小张左脚大脚趾冒出了小包块,时不时就会疼痛。“昨天想着天冷,和朋友吃了顿涮羊肉,没忍住还喝了几杯酒,没想到今天起床后左脚又红又肿,疼得不敢着地了。”小张说。
这次,通过查体和双源CT检查医生发现,小张左足大拇趾的关节处有大量痛风石析出,并且已经出现了关节畸形。“建议你尽快做手术,把痛风石切除。”听医生说要做手术,小张这才为自己的贪嘴后悔不已。
冬天,痛风大都由饮食不当诱发
宋强医生称,每到冬天,到医院看痛风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季节,其中很多人都是“爱吃一族”。很多痛风患者都是像患者小张这样,因为饮食不当诱发了疼痛。
“冬季气温低,本是痛风易反复发作的时候。因为天冷血液循环变慢,尿酸容易在关节处结晶,从而诱发痛风。另外,天冷后,人们喝水、排尿、排汗的量都比其他季节少,体内尿酸排出减少,容易沉积。加上天气一冷,许多人胃口大开,海鲜、肉类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大增,这样一来,痛风也跟着犯了。而且很多男士喜欢边吃火锅边喝啤酒,这对痛风病症更是火上加油。”宋强进一步解释。
一旦确诊高尿酸血症,必须遵医嘱规律服药,同时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有些小的痛风石可以通过控制好尿酸慢慢溶解,但大的痛风石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但手术本身并不能根治痛风石,根治的关键是治疗痛风。“总之,预防痛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虎不得,最重要的还是得自己管住自己,不能任性而为。”宋强提醒。
冬天防范痛风注意这几个细节
防控痛风首当其冲的就是管住嘴,从饮食上控制。嘌呤如同痛风的“魔咒”,饮食上要时刻提防。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沙丁鱼等,无论是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还是平缓期都不要食用。
另外,最近天冷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羊肉火锅、牛肉汤、烤肉等也要尽量避免;禁饮任何酒类,包括白酒、啤酒、红酒等。
受寒可使人体自主神经调节紊乱,致使体表及内脏血管收缩。肾血管也会在此时收缩,从而引起尿酸排泄减少。痛风患者冬天出门时最好“装备齐全”,穿戴好手套、护膝及保暖鞋,特别要注意膝盖、脚踝等关节处的保暖。
如果发现自己尿酸过高,冬天每天至少喝水2000毫升以增加尿量,尽可能把过多的尿酸排出体外。
痛风患者还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及关节损伤,这些都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因素。
痛风加重的一些信号请注意
以下几个信号可能提示痛风加重,一旦出现,需要咨询医生科学治疗。
1.痛风发作越来越频繁
有些痛风患者发作不是很频繁,有的时候两年发作一次,但如果痛风发作越来越频繁,一年大于等于两次,说明痛风加重了。
2.痛风发作部位改变
虽然大脚趾是痛风首次发作的最常见部位,但脚踝、手指关节、膝关节和肘关节也是常见的“重灾区”。痛风如果从脚趾转移到肘关节或膝关节等其他部位,说明病情加重了。
3.出现了痛风石
痛风即使没有频繁地发作,如果在手指、脚趾、肘关节等部位出现了痛风石,也说明病情加重了。
4.尿酸水平持续增高
建议痛风患者定期复查尿酸水平。如果发现尿酸水平持续增高,即便没有出现痛风症状,这也说明痛风加重了,需要引起重视。
饮料代水喝,也是高尿酸的“祸首”
很多人都知道,高嘌呤、高油脂等食物大量摄入等因素,和痛风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其实,果糖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痛风“帮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喝饮料、喝奶茶,平时喝水少,有的甚至是饮料代水。一些饮料、奶茶中的果糖很多,少量果糖进入人体后,可以迅速转化为热量被人体消耗。但是如果摄入的果糖量大,超过人体所需,就会导致尿酸升高,从而出现高尿酸血症,进而引发痛风。”宋强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鲜榨果汁同样会存在果糖超标的问题,所以水果尽量直接吃、不要榨汁。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