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区,从原郊区的万顷良田发展成为首府核心区。记者 李靖 摄
开栏语
银川市金凤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从古至今,厚重的历史赋予这里传奇的色彩。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土地更是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革,如今已成为银川市的城市中心。自本期起,我们推出《金凤故事》栏目,记录这片土地上文化历史、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的变迁与进步,展现这片土地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从银川市郊区的万顷良田蝶变成繁华璀璨的首府核心区,金凤区历经千帆,已经发展成为银川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沿着金凤区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了青春金凤的精彩故事。
郊区三十年
写入历史的不凡
金凤区的前身是银川市郊区的一部分。在老银川人的印象中,金凤区的轮廓是从2002年国家调整银川市行政区划后才变得清晰起来的。在2002年11月以前,金凤区还是银川市郊区的大片农田。
那时候的银川市郊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沟渠纵横成网,麦稻高产、瓜菜丰盛。以农业为主的银川市郊区,从1972年设立起,走过了不同寻常的三十年。
金凤区档案馆馆长赵东霞介绍,郊区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三十年,郊区那时候陆续开挖了银新干沟、银东干沟,30年时间里,50多万亩耕地建成了“沟、渠、林、路成网,排灌畅通”的基本农田。随着河套农业开发项目陆续开启,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也随之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郊区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999年,郊区村村通上了柏油路。老银川人左东焕年轻时曾是原银川市郊区种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她见证了郊区从土路砂砾路到柏油路的升级。自行车在砂砾路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在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建成后,消失在时光的尽头。
左东焕家住新城(旧名,今属金凤区)。那时能进入新城的糖厂、毛厂上班,是很多青年的理想。从老城(旧名,今属兴庆区)到新城上班,这些柏油路虽然窄,但是足够承载青年奋斗的梦。
建区二十年
城市在西移中蝶变
2002年,银川市城区、郊区、新城区行政区划撤销,设立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同年11月1日金凤区正式成立。
区划调整后,自治区和银川市部分党政机关,以及宁夏科技馆、宁夏图书馆、宁夏博物馆、银川国际会展中心等单位陆续迁入金凤区。“三馆两中心”与银川市行政中心共同构成了银川市新的城市核心区。
抓住银川城市建设西移的契机,金凤区开挖连通典农河景观水道,整治湖泊湿地,建设城市生态公园、花园式小区,人居环境逐渐得到优化提升。在老银川人的印象中,民生城市花园、鲁能陶然水岸、长城花园等,是银川最早的一批高档小区,它们都不约而同落在了金凤区。
“生活在金凤区,工作在金凤区,幸福指数很高!”二十年间,银川人蔡薇的工作单位迁到金凤区,家从兴庆区积翠园小区搬到了金凤区紫云华庭小区。新家北有阅彩城,南有金凤万达,西邻北京华联银川购物中心,购物十分方便。
这些年里,阅彩城、北京华联银川购物中心、悠阅城等商业综合体陆续落地金凤区。正源街、宁安街、亲水大街、贺兰山路、大连路、沈阳路、哈尔滨路陆续建成,形成了金凤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青春金凤
宜居宜业正精彩
回首来路,金凤区的发展变迁,凝聚着城市的向上之力和逐梦之光。
赵东霞说,20年风雨淬炼,金凤区从城市郊区发展为银川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这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格局。
城市扩幅,银川人的交通工具也由二八自行车变成共享电动车、清洁能源车,向北览山望月、向南七十二连湖漫步,亲水之乐、慢行宜居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借银西高铁,银川人早上可随性扎入庆丰街早市寻觅良田新鲜果蔬,中午奔赴西安来一碗羊肉泡馍,晚上相约重庆洪崖洞挑战一汪热辣火锅……从金凤区出发,随时奔赴诗与远方不再是梦,山与海的距离也只在须臾。
如今,位于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的商贸企业,可以轻松购买到俄罗斯面粉和贝加尔湖天然饮用水;返乡创业的IT精英,破译科技密码让热带香蕉扎根良田沙地;身处盈华商厦的葡萄酒企业服务商,让全国400家酒庄及酒厂轻松入市、快速经营……
按照银川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金凤区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规划同频同声,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文脉弘扬同气连枝。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华丽变身的金凤区青春正好,正在续写新的精彩、新的故事。
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