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扫码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选项”。吃饭点餐、结账付款、停车缴费……几乎所有的生活场景,都被嵌入了扫码这一功能。可有时候扫码的同时也扫了“兴”,反而成为了大家的负担。据报道,如今很多场景中,扫码变成了强制行为,不扫码就享受不到更进一步的服务,甚至无法享受相关服务,有的还有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数据,出现强制跳转等等的问题,难道我们生活中必须要使用扫码这一功能吗?
平心而论,扫码这一功能给商家带来诸多便利。首先就是降低了运营成本。就拿餐厅来说,扫码点餐能为餐厅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原本需要人力去做点单,现在只需要扫码就能完成。再者,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原来人工点餐后再把餐单送到后厨,并需要保留单据最后结账,容易出现忙不过来,忙中出错的情况,而扫码之后所有操作都由系统完成,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了失误率,顾客也不用因人多长时间等待……
可随着扫码功能的发展,各种匪夷所思的事也随之而来,如:广告弹屏、强制跳转、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为什么商家会要求消费者强制扫码?有利可图是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除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外,借助扫码,商家还能采集相关信息数据,精准地为用户画像,推送更符合用户习惯和需要的广告,甚至还有商家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卖出去,谋求非法利益。此外,扫码系统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推广。
既然扫码这个动作避无可避,那就需要规范扫码服务,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不得要求强制扫码。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加强涉个人信息黑灰产业链治理,避免人们因扫码而产生信息泄露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二维码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双赢。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