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每年从冬至开始,一年中最寒冷的“三九天”也如期而至。伴随着冬至而来的寒冬疾病也在此时更加肆无忌惮。中医认为,此时节如果能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如何在一年中最冷、身体最脆弱的时节养好身体?来听听银川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宋丽怎么说。
避寒保暖,顾护阳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晚上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阳气渐长而阴气渐消。“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整体内平衡、顺应自然。所以总体上,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养护身体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宋丽表示。
《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中医认为,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健康安全。
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运动过量出汗,同时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有些人喜欢在冬季吃雪糕,喜欢冬泳,其实这是一种伤害人体阳气的做法。专家指出,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因此冬至就应保暖,尽量避免耗伤阳气。
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在饮食方面,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因此,人体在这一时间段进补最为适宜。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宋丽介绍:“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分为这几大类。冬至时节,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食物,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如果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配上白萝卜,可以滋阴润燥。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燕窝、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海参、甲鱼、鲍鱼等。”
补阳还要养阴
虽说冬至前后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养生只需要补阳就足够了。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阳是互根互用的,能相互转化。阴气也有促进阳气生长的作用。如果单纯偏向于某方面,必定会打破平衡,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补阳之时也别忘养阴,才可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宋丽建议,对于普通人来说,冬至养生除了要补肾补阳之外,还要注重养阴。“例如在食用羊肉、牛肉等温补食物时,可配枸杞、马蹄、甘蔗等同煮,具有一定的养阴功效。常见的养阴食物包括生地、熟地、枸杞、阿胶、沙参、玉竹等。而阴虚火旺、经常熬夜的人,会耗损阴津,更要注重滋阴养阴。”
冬至养生有妙招
冬至前后,除了注重饮食药膳之外,还可以通过泡脚、天灸、穴位贴敷、膏方、晒太阳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数十个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除了从饮食中补阳,还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采补阳气,如在午后晒太阳,重点晒督脉经过的头顶和后背,有助于温补阳气。
另外,中医保健中的三九天灸,有温阳祛寒、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防治一些冬季常见病的发生;膏方可以根据各人体质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调理,达到冬季进补的目的。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是保证我们健康的根本脏器。冬至养生补肾是关键,冬至补肾茶饮方请收藏。
核桃蜜茶:核桃仁10克,捣成细末,加入红茶15克,用沸水冲泡,饮用时调入适量蜂蜜即可。此茶可温肾助阳,改善肝肾阳虚、气血亏虚。
山楂菊花饮:生山楂15克,菊花10克,开水冲泡,像喝茶一样饮用,有消食降脂、清肝明目的功效。
干姜枸杞茶:干姜、枸杞各1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即可饮用。搭配几朵菊花,可避免上火。用于辅助治疗由肾阳虚衰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疼痛、倦怠乏力等症。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