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工学院副教授李植近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讲他跨过闸机栏进出校门的经历,再次引发关于高校应否开放之讨论。在之前的讨论中,支持开放者以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完全开放为例,要求高校承担为社会服务之责,打开大门。可是,进去到底要干啥呢?
看校园之景、享文化氛围、参观励志,还是去听课、看书、健身、查资料?总有个目的吧。目的各不相同的人们发出同一个声音,就是要求高校向社会开放。囫囵言之,便是这些资源作为社会资源一部分,该共享而非独享。
高校属于社会资源,尤其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各公立大学,这不假。今年7月,教育部发出通知,鼓励高校、高科技企业、制造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这话说得很清楚了,享社会资源尽反哺社会义务,让高等教育资源在更多方面发挥作用。但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向产业发展注能、服务全民学习,当前路径建设尚不完善,多主体责权还需要继续磨合,面对急速生发的需求,供给跟不上非任何一方的单方面之过,也就不能只逼任何一方单方面加速。
另外,开放与否这个问题上是否掺杂过多个体之欲?辨明开放之真正所需,这个问题才有正解。前两天,银川推动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也有正反两种声音。支持之声同上,要求学校尽责;反对之声聚焦于校园安全管理。没有对错,只是看到了不同的需求面而已。其实校方有校方的难,如果问题很简单,为何这么多年还在“提要求”“发呼吁”?凡事有度,失了度的要求怎会被接受?
结合李植教授“跨栏入校”之经历,就将开放的几个层面梯度混淆,有点儿可笑。李教授不喜刷脸查验,于是剑走偏锋。他违规了吗?的确违反了校园管理规定。可是,这强硬的、惯性的,甚至可以称为惰性的规定制度我也不喜。回想十几年前,以及更早年代的学生们,谁的童年里还没个“门房大爷”呢?搪瓷缸子老花镜,没放过调皮的孩子,也没拦过真要办事或进来打乒乓球的大人。何至于如今,自己老师进个学校都像闯封锁线呢?一出喜剧。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