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企业挖潜力、平台增动力、人才添活力

银川科技创新活力倍增

2023年12月31日  梁小雨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银川的城市发展。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全市上下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北瓷氮化铝粉体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威力传动围绕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双电机动力系统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垄断;12英寸电子级大硅片填补国内空白,工业蓝宝石产能世界第一……2023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个以上,投入财政科研资金约2.9亿元。

今天的银川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百企科技展翅”行动让企业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国不拘一格选人才选团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为企业科技创新开辟专属赛道;“银川新星”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解决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回望历程,银川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主答人和阅卷人的地位,聚焦科技创新,融通利用区内外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探索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培育高成长型企业

历经近1年时间建设,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厂房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今年10月,我们历时两年研发的卧式加工中心拿到了20台新能源汽车企业订单。”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说,由该企业研发的卧式加工中心打破了国外高精度数控机床技术垄断。

“高精度设备以前常常依赖进口,通过我们两年多的努力研发,现在我们掌握了技术,取得了专利,也拿到了订单,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实现全系列国产化。”王小龙说,希望通过产品升级迭代,真正实现产量化、市场化,进一步提升银川智能装备制造水平。

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今年以来,银川市持续实施“百企科技展翅”行动,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库和重点企业包抓机制,通过落实企业认定奖补、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创新奖补政策,让企业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等科技型企业1600余家,占全区总数的50%以上,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集群。

王小龙表示:“作为银川本土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多年来在科技研发补贴、重点科研项目、人才补贴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让我们能安心搞研发、做市场,我们也希望做一个专精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行业第一。”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今年7月,宁夏沃福百瑞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农业农村部枸杞功能产品创制重点实验室”,企业多年来聚焦产品创新,不断开发全品类枸杞系列产品,例如枸杞籽油、枸杞原浆、杞西施枸杞精油面膜等琳琅满目的枸杞深加工系列产品,让消费者对宁夏枸杞有了全新的认识。

激励自主创新、突出价值导向,像沃福百瑞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推动银川产业走向变革深水区。目前,全市以强化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和银川市“三新”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为着力点,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布局和提升,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余个,与银川市开展科技合作的城市达20余个,高校达50余所,依托“科创中国”平台对接全国优势资源,发布技术需求、科技成果等近千余项。借外力增内力,银川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而为了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创新共同体,银川市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和支持措施。2021年至2022年,市本级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平台认定奖补资金450万元,有力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等院校是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近年来,银川一方面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另一方面也拧紧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纽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配置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宁夏宁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签订“宁芦1号”新材料及其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协议。曾经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如今在田地里实现落地转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为全区“六新六特六优”和我市“三新”产业发展厚植了科技土壤。

记者从银川市科技局了解到,全市设立了校企联合专项、创新联合体创新专项,组建起创新联合体,依托“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现已累计组织实施东西部合作项目200余项,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

引育高质量创新人才

近年来,银川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激发全市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今年9月,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房国丽走马上任,担任了宁夏君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一职,在银川市首批“科技副总”聘任大会上,她谈道,“科技副总”是银川市链接科技、金融、高校和企业资源的有益探索,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条现实路径。一方面可以精准对接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培养多元化、高水平创新技术领军人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科技副总”创新制度的实施,既节省了技术人员端着技术找“下嫁”企业的时间,也节省了技术承接企业没有持续技术研发人才而导致技术搁浅的时间。在此之前,房国丽所在课题组已经完成四项技术的转让,直接转让经费400余万元,一项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化落地。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银川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培养办法》《银川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办法》《银川市“银川新星”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实施细则》《银川市飞地研发中心和飞地孵化器备案支持办法》等系列文件,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持续加大高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力度。围绕设立“银川英才”“银川新星”两支基金,我市重点支持企业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同时以自治区级、市级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银川市科技人才项目等三支人才队伍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梯队培养、分层管理,累计培育区市科技领军人才109名、科技创新团队167个。

银川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加快推进“强首府”战略目标,我市一体化推进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3年来累计实施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300多项,带动1.5万余名科研人员活跃在创新一线,通过持续打好科技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智力支撑。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