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王玺:一张古琴述匠心

2024年01月08日  陈玲

王玺

清弦琴社一角。

古琴悠悠,茶烟袅袅,拈一盆花,惹一束草,燃一炉香,静一世心。古人的豁达智慧在这一声声悠扬古韵中展露得淋漓尽致。钻研古琴艺术十余载,作为银川市非遗传承人的王玺感受颇深,传承古琴艺术是在同古人对话,古琴能穿透人的心灵,是有生命的。王玺说:“古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古琴艺术在国际舞台上是很高级的,我有责任把它传承好!”

与古琴艺术结缘

“第一次听到古琴的旋律,我被它深深吸引了!”王玺说自己与古琴艺术的初相识,是在读大学时候。那一天,老师放了一曲《阳关三叠》,同学们都被这余音缭绕、一唱三叹的琴音吸引,但是却无一人知道这样的琴音源自于古琴。

大学毕业后,王玺在成都一所艺术院校教书。在一次“孔子向老子问道求道”的表演中,演员们均以古琴做道具,王玺饰演的孔子坐在高山之巅,与饰演老子的演员隔山相望,以琴论道。智者以琴养性、以琴达志,高山流水、光阴荏苒,在一琴一弦中述说得淋漓尽致。台下掌声不断,这让当时已身为人师的王玺萌生了学习古琴的念头。

“当时我家楼下就有一家琴馆,在琴馆里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我是追着老师学琴,一周一次课,但我却忍不住每天都要去练练。”回忆起最初学琴的情景,王玺不禁笑了起来,自己几天工夫就弹得手指生疼,但是沉醉在与古琴的共鸣中,却又不觉得苦。

在成百上千次的苦练中,王玺努力钻研每一支古曲,感悟着与古人对话的深邃与悠长。指尖磨出的厚茧,倒像是他叩响古琴艺术大门的图腾。

探寻艺术创作的自由

辞职,专门开一家琴馆,这是藏在王玺心底多年的梦想,这份梦想,也终于照进了现实。开办“清弦琴社”,正式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博士生导师赵家珍的入室弟子,王玺开启了与古琴的艺术缘分。

琴馆正式运行,古香古色的琴室里整齐地排列着10张古琴,每张琴都是王玺远赴外地亲自挑选。“刚开始琴馆里学员不多,我从来不打广告,全靠学员间口口相传。几年下来琴馆学员不断增加,古琴也增加到了近40张。”王玺对面传心授的古琴课堂十分满足。通过古琴带领学员们与古人对话,王玺十分享受。

“每一首琴曲都有典故,《酒狂》中阮籍的避世孤独,《潇湘水云》中郭楚望的家国情怀,《长门怨》中陈阿娇的绝望悲凉……”王玺带学员们学典故、知历史、悟深意,用心用情传承着古琴艺术。抚摸着每一把古琴的质地和温度,轻抚琴弦上跃动徜徉的气息,在古琴艺术的传承中,王玺希望能让学员们感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我们的老祖先非常智慧,古琴的包容性很强,所以推广传承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古琴音乐在国际舞台上都是非常受尊崇的,很多外国人弹古琴弹得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好。”这也让王玺暗下决心要把古琴艺术发扬光大。

在古琴艺术传承中,王玺努力搜集典籍资源,寻找古琴与宁夏的古籍记录。他说:“古琴在宁夏一定是有历史有故事的。董大弹胡笳的故事里,《中卫县志》文庙祭祀乐的记录中,晋代文学家傅玄的琴学文章中,古琴艺术与宁夏都有着不解之缘。”

让更多人感悟精神滋养

2023年,王玺被评为银川市优秀非遗传承人。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古琴艺术修身养性的魅力毋庸置疑。它能引导人的思维模式,转化你的能量,疗愈你的不良情绪……”说话间,王玺神情自若、平静悠然。这是王玺多年来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作为一名古琴匠人的钻研心得。在每月一期的雅集上,王玺总要把自己对古琴艺术的钻研领悟分享给学员们。大家在交流学习中,互生共鸣、互相鼓劲。

这些年,王玺连续创办古琴专场音乐会,创办专场展演与古琴赛事10余场,不仅邀请了来白四川、沈阳、西安、深圳的琴家与本地区的传承人交流研讨,更吸引了来自广州、北京、四川、内蒙古、广西、甘肃、河南的琴友前来交流学习。清弦琴社也成了银川市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且被评选为全国百佳琴馆。

现在,琴馆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这让王玺欣喜不已。潜心琴艺、传承琴技的一片匠心,在一次次灵感碰撞、彼此滋养的雅集中有着真实注解,在一场场触碰灵魂、互助互学的专场音乐会里有着动人的诠释。

如今,王玺与更多琴人,陆续奔赴宁夏各大中小学、文化馆、图书馆、养老中心、社区,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万家公益推广活动。古琴艺术在每一位热爱古琴艺术的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他坚信,假以时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古琴艺术就能一传十、十传百,成为更多人明心启智的能量。

记者 陈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