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宜居宜业生活舒心

2024年01月16日  梁小雨

新增停车泊位、新建5G基站、建设“共享电源”、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完整社区”……翻开2023年银川市幸福宜居“舒心”实事,年初的蓝图已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效。

幸福宜居是顺应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价值取向,包含着生活便捷、服务优质、乡村和美、就业充足、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2023年,银川市相关部门主动作为,下足功夫从缓解群众停车难、提标改造城市公厕、扩大5G网络覆盖面、安装便民标准门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小切口”破题,做好民生小事,汇聚美好生活,传递城市温暖,展现出银川宜居宜业美丽风貌,让城市外在“颜值”不断刷新,城市内在“品质”不断提升。

“增改扩”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

沈阳路快速通道是银川城市主干路网骨架之一,是全市首条快速通道,全长约21.88公里。通车两年多时间里,已成为连接西夏区、金凤区、兴庆区和贺兰县的交通主干道,并与银川绕城快速路无缝衔接,有效缓解了贺兰山路和大连路等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这条路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还为沿线小区居民的爱车提供了“栖息之地”——在高架桥下面的空地上,施划了不少停车位,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小区居民停车。

2023年以来,我市各职能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落实“十心”实事工程,多维挖潜、系统治理,以增加停车泊位有效供给为突破口,通过采取配建停车泊位、整合闲置公共空地资源、利用背街里巷道路资源、挖掘待建土地、空闲厂区、边角空地等措施,破解“停车难”,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提升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据悉,2023年以来,我市已新增各类停车泊位13286个。为推动解决停车难问题,2023年以来,银川交警一方面充分利用闲置空地施划停车位,另一方面主动对接企业,大力推进深挖资源、智慧停车、共享共商等改善“商圈”停车难举措,全面摸排商业、单位和居民小区内部停车泊位情况,力促社会开放共享,并将停车场信息联网接入银川市静态交通管理平台,通过智慧停车平台整合各类停车资源,不断扩大静态交通管理平台覆盖面,以精准的网络停车诱导屏提升城市路网通行效率,通过“增改扩”等方式不断改善商圈停车条件、提升静态交通管理水平,切实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交管服务和交通环境。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人向往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面子”“里子”并重,“颜值”“内涵”齐抓,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改变,实现乡村和和美美、美美与共。

1月11日,当市民漫步于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4社的巷道中,道路整洁干净、墙绘引人入胜,去年这里借助银川市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绘制了美丽的墙画,还以绿化美化环境为重点整理了绿化用地、清理枯死树木,还栽植了垂柳2050株,栽植重瓣榆叶梅、红王子锦带、紫丁香、连翘、四季玫瑰等花灌木3860株,同时铺设面包砖、设置庄点巷道道路标识标牌等,用优美的乡村环境回应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宜居”乡村的绿水青山,也需要有“宜业”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支撑。在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冬天不再受煤烟困扰,该村于2023年入冬前实施了“煤改电”清洁能源取暖项目,193户村民拆掉了原有的燃煤锅炉,转而使用上空气能热源泵供暖。村民郭兆冬说:“这下好了,不用再来来回回清理煤灰了,干净省事儿,温度还能自己调节。”

2023年以来,我市以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产业、项目为抓手,积极整合财政资金1.2亿元、引进社会投资2200万元强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河湖打造共富经济

2023年,银川市还在全区率先启动美丽河湖建设,印发《银川市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完成典农河城区段、宝湖申报自治区级美丽河湖评审程序,完成水洞沟、银川经开区水系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和阅海湖、第二排水沟河湖健康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强力推动全市美丽河湖建设落地见效。并以典农河为主线,按照一体化实施“水、岸、林、草、园”综合治理的思路,编制典农河贺兰山路段等5个示范带、阅海湖和七子连湖2个示范区及阅海9号湖生态湿地示范园的总体规划方案,为我市加快建设美丽河湖谋篇布局。

去年3月18日,银川市重点入黄排水沟(第二排水沟及四二干沟下游段)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及滨河湿地两条河道及湿地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2023年全市幸福宜居“舒心”实事之一,该项目通过沟道治理工程、河岸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滨河湿地生态提升等措施,提高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及滨河湿地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截至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绿化种植、灌溉系统等建设,通过项目建设,不仅提高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功能,同时也提升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实现水体循环再生、自我修复,保障入黄水质稳定达标。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