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上线仪式。 记者 刘旭卓 摄
本报讯(记者 刘旭卓)1月19日,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审批局”)依托“i银川”公众号,上线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的急难愁盼提供“指尖”反映渠道。
自2021年起,银川市民大厅分别在不动产登记、税务、医保、社保、公积金五个办件量较大、疑难事项较为复杂突出的办事大厅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并在七楼设置了专门的“投诉处置中心”。此次上线“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是为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构建“网上”“掌上”“指尖”“热线”等多端融合的诉求受理体系,弥补12345传统人工通话问题记录不精准、电话占线、办理时间长等不足。
据了解,此次我市统筹36个部门(单位)、6个县(市)区,线上线下联动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分级赋权、分派账号,设置专人负责接收,群众诉求可直达相关责任主体。同时,明确要求各责任部门在接诉后3个工作日内限期答复,后台效能监管平台实时敦促答复,对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处理的,企业或市民可将问题反馈至市审批局,由市审批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处置。
市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上线,打破传统12345受理-转办模式,建立了“发现受理-精准推送-协同办理-跟踪督办-评价改进-监督整改”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对确需二次转办的事项,市审批局将及时介入、跟踪处置,对诉求“全程跟踪、一盯到底”,从“码上直达”到“高效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