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听劝就对了

2024年01月31日  刘薇

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网友去沈阳,发现地铁站站名由“沈阳站站”变成了“沈阳站”,于是通过社交媒体喊话沈阳文旅局局长刘克斌,表达了对“沈阳站站”这个可爱名称的留恋和希望能够改回的愿望。刘克斌迅速回应,宣布“听劝!沈阳站站回来啦!”且这次改名不仅仅局限于“沈阳站站”,连带着沈阳北站、沈阳南站、浑河站、皇姑屯站也纷纷改回了原站名。

沈阳文旅的反应速度在社交媒体上广受赞誉,有人将此事解读为沈阳宠客,提升了城市形象。不少网民留言:沈阳“听劝”,这真不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的事儿,而是有没有把游客当回事的事儿。

“沈阳站站”这个名字,起初只是地铁到了火车站取的站名,以示与“火车沈阳站”相区别,类似的站名还有沈阳南站站。这种叠字带来的观感却带来俏皮可爱,与东北人的豪放性格形成了天然反差萌,由此成为当地一处网红地。但是,随着地铁线路扩展,2022年5月,“沈阳站站”被改成了“沈阳站”。沈阳地铁回应称是为了实现车站命名标准一致性,使得与四号线相关的车站都以“沈阳北站”为名。这个解释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有些勉强。地铁站的命名并非简单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城市形象、文化符号和市民认同感,为何不能将“沈阳南站”改成“沈阳南站站”呢?这个命名权究竟归谁?是地方政府单方面决策,还是应该更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参与?这次改名事件,出声的是文旅部门,其对游客提出的诉求做出积极主动回应,这样的工作态度被网友认可。但问题在于,这样的互动能否成为常态,能否在城市管理中融入更多的公众参与?

沈阳站站,如果第一次改名之前能够更多地征求市民意见,或许也就没有后续争议。这不仅是关于命名的民主化表达,更是对城市管理层贴近市民、尊重市民意见的体现。毕竟,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不应该仅仅是行政层面的单方面决策,更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对比过往,这次沈阳的积极响应让人愉悦,也但愿这种积极响应是真正出于对市民的尊重,而非仅仅为了塑造形象。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