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央部署的“双减”工作三年目标任务的关键阶段,各地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无证无照经营等多种违法违规行为。进入寒假,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严厉打击各类变相违规培训。
加强监督执法,健全校外培训执法体系,都是为了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但对于家庭而言,如果教育焦虑不减、鸡娃心态不除,规范治理的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实事求是地讲,这个相对漫长的寒假确实需要专业教育力量跟进引导,以特长、素养、实践等培训辅导丰富学生假期,弱化学科类补习空间。
有趣的是,1月30日,央视财经有篇报道,说教育产品迎来了销售旺季。近期,无论是青少年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领域,都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教育新产品。报道将其称为“AI教师”,说近期上市的“AI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科学科的辅导,还能与学习者进行多轮“对话”,甚至启发学习者的解题思路。
只不过,价钱不便宜,现在的价格在3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央视财经报道中引用北京市小学生李思雨的话说:“用AI问问题的功能,AI老师有时可能会理解错。”有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随着相关产品结合AI技术不断深入,消费者付费意愿也在上升,高端学习机品类将逐渐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许多中小教育品牌也在积极布局,技术能力边界较低。除了教育智能硬件,在线教育类产品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这事儿说白了,还是需求决定市场,线下校外培训抓得紧了,线上培训就挂羊头卖狗肉。现在“AI教师”又开始卷了?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