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康家爸

2024年02月05日  杜会玲

丧事又称“白事”。老家人称主持“白事”的人为礼宾。礼宾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不是你懂丧礼的程序,嗓门大就可以。担当礼宾的,一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儿女双全,家风很好的男人。康老先生是这一带十里八村有名的礼宾,他今年八十多岁了,瘦削精干,背微驼,小眼,尖下巴,目光炯炯,走路轻快,如踩祥云。因为他满腹经纶,学识丰富,为人又热心谦和,丧礼又主持得好,所以大家都习惯称他为康家爸。

这一带乡村,谁家去世了老人,后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请礼宾。主家略备薄礼,进门跪下,不用说话康家爸就明白了。他上前一把搀起来人,马上穿衣“带”帽(礼宾的帽子要到了主家,由主家“请”了才戴)跟随前去操办。

庄户人家里殁了人,悲伤忙乱,哭天喊地,找这寻那,一时不知一时的干头,乱哄哄顾头顾不了尾。这时,头戴黑呢礼帽,身穿灰色及膝的毛料礼服,胸前一朵绸缎大红花,红花下垂着两绺长长的海蓝色绸子(这是礼宾的行头)的康家爸来了。他先到灵堂给亡人鞠躬致敬。然后转身往灵前门口一站。仿佛有了主心骨,院子里的忙乱,屋子里的哭声,立马安静下来。丧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当天中午“成孝”开始,到第二天整整一天“正事”:迎送随时来“敬礼”(祭奠)的亲戚和乡亲,孝子们早午晚的祭奠、接姑舅、出纸、扫材、出殡……所有流程仪式,依传统习俗,件件桩桩环环,隆重有序地进行,直至亡者入土为安。在这样的仪式环境中,人是特别能感受到什么叫“死者为大”的。这是故去的人在人世间得到的最后一份爱和尊重。

丧礼上,所有孝子贤孙的一举一动都要听从礼宾先生的指挥。康家爸如一棵老松立在灵堂前,对着白花花跪了一片的孝子贤孙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音浑厚敞亮,收尾干净利落。凡是需要在灵堂完成的仪式,结束后,康家爸必退至灵堂门口,对着灵堂里的遗像微微鞠躬两下,肃穆庄重,像是告慰遗像后面的亡人,放心吧,一切都很好。此刻,康家爸仿佛是亡故的人和活着的人之间的特使。亲人之间虽已阴阳两隔,但似乎又没完全隔绝。看着不紧不慢忙碌着的康家爸,孝子们的心里是踏实的安稳的,悲伤似乎也轻了一些。

逝者入土后,所有事务就算结束了。康家爸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他挺直腰板,神情轻松地对主家道一声,我的任务已完成!遂抱拳告辞,分文不取。

是的,康家爸一直是自愿替庄户人家主持“白事”的。这二十多年来,康家爸为十里八村的乡亲共“主持”了多少“白事”,没有人能算得过来。这一带村民,不知道县长是谁的人多得是,但没有人不知道康家爸的大名。提起康家爸,大家都会肃然起敬,互相点点头,竖个大拇指。

人都说,康家爸将来要是“老百年”(去世)了,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他家“敬礼”?是啊,得有多少人?这是无法想象的事。

愿康家爸平安健康,活到百岁,且无疾而终。

□杜会玲(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