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 提升竞技赛事水平

我市深化体教融合为“双减”赋能

2024年03月15日  吴春霖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开展教育、体育领域不正之风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大力推动体育进校园,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切实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提升体育特色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倡议,课间10分钟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学生在体育课上会学习篮球、足球、跳绳、武术等技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是中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关键。”西夏区第十二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我市印发《银川市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在学生体质提升、整合赛事体系、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合作,持续深化市体校与10余所中小学校合作办学机制,按照规定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提供更好教育资源,结合运动员参加日常训练、外出比赛实际,设计多样教学方式,创造更好教育条件。

作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兴庆区第十九小学近年来大力发展足球教育,从学生训练、教练员培训、教练待遇、装备配置、比赛安全保障等方面作了具体规范,并在各年级中建立梯队训练营,逐级制定训练计划及方案。“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为学生们每周开设的一节足球课,推动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校园足球节和校园五大联赛,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比赛、足球音乐欣赏等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兴庆区第十九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据银川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优秀典型,市体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合理布局体育项目,对落实“双减”政策热情高、措施实、开展好的学校进行支持,通过考核命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明确“中小学生熟练掌握2项体育技能”目标要求,给予资金、器材、人员等支持,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命名69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覆盖学生12万人。

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记者了解到,市体育局通过建立体育社会组织有偿承接课外活动机制,支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内容优先安排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等专业优势,开展体育项目培训2000余次,覆盖学生近10万人次。同时推动武术、射箭等传统项目走进校园,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6场、体育院校学生开展志愿课外活动4次、体育冬夏令营4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并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

此外,市体育局还积极参与教育领域体育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配合教育局完成田径锦标赛、校园足球联赛等筹备组织任务。通过坚持“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办赛原则,进一步完善竞赛体系,不断扩大比赛规模、增加比赛项目、提升比赛质量。2023年,累计举办24项青少年体育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市体育局支持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低收费开放,为青少年提供日常训练和赛事活动场地,去年12月,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分批推动校园场地重点向学生开放,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使各学校更加重视学校体育,倡议全市的青少年学生在校内校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深化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对于校外体育类的培训机构,一直是体育部门的整治重点。为此,市体育局督导各县(市)区对“培训资质、培训行为、经济行为、预收费监管、安全隐患、广告管控”等内容进行治理。要求各县(市)区体育部门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各项整治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通过机构自查、属地自查和全市核查等方式,市体育局压实各县区属地主体责任,对所辖区域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核查登记,“一家一册”建立台账。截至目前,银川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共336家,取得核准证机构256家,平台监管机构275家,持证率76.2%,平台监管率81.8%。

去年以来,在教育领域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和“安全守护”专项行动中,市体育局强化监管职责,联合6个县(市)区体育部门进行全覆盖排查,共出动检查人员116人次,排查机构322家。排查存在培训安全管理问题机构34所,消防安全管理问题机构20所,从业人员方面问题8人。自专项行动以来,通过电话投诉、“12345”平台等途径获取线索,妥善处理群众投诉90件,清退培训费92804元,解决“退费难”问题。通过全面摸底,建立管理台账,严格进行前置审核审批,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督促尽快完成整改,确保合法合规经营。

为竞技体育搭建良好平台

2024年,市体育局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为竞技体育选拔人才搭建平台,为学生成才拓宽渠道,使学校体育呈现出生机勃勃、成果丰硕、富有特色的崭新局面。

通过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做好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工作,抓好重点项目推广,强化青少年运动技能普及。

市体育局将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扎实推进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

市体育局还将加快构建面向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和监督体系,引导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健康运营。此外,我市将继续加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格落实“双减”工作各项安排,会同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检查。采取多部门牵头主抓,职能部门全力配合,联合开展综合执法、联防联控,有效化解相关问题和风险。

记者 吴春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