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在我的家乡,是人们吃春尝鲜不容错过的一道美食。它常被做成“蒿子粑粑”而留味在舌尖。
蒌蒿,我家乡人习惯叫它水蒿。它在人们眼里,是一种多生于水边的野草,但在春天,也是一味好菜。蒌蒿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诗经·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自古以来,人们便有春天吃蒿的传统,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天青绿水嫩的蒌蒿,正是时令之蔬,如错过时令,就如《诗经·周南·汉广》里所言:“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只能割蒌蒿秆子当柴烧了。
春天,一场春雨过后,水蒿便开始破土冒头了。过不了多长时间,它水灵嫩绿的芽叶就会在春风的吹拂下向人们招手。每年这个时候,母亲会“时令而食”,提着竹篮到溪流边采摘水蒿的嫩芽,洗净后带回家做美味的“蒿子粑粑”。
母亲制作“蒿子粑粑”,过程并不复杂。母亲先将洗净的水蒿焯水,之后凉水浸泡两小时,捞出,挤干水分,切碎成末,再取适量糯米粉加入,倒入温开水化开的白糖水,搅拌,揉成一个个大小适宜、白绿相间、光滑软润的球状面团,然后用手掌心之力分别将其压成小圆饼,这样,一个透着浓浓春意的“蒿子粑粑”就成型了。最后,母亲再把锅烧热,倒入少许油,将制作好的“蒿子粑粑”一一贴放在锅里,小火慢煎,适时翻面,直至煎得两面金黄为止。此时,煎熟出锅的“蒿子粑粑”是色香味俱全。水蒿的青和面粉的白,外加油润的金黄,特别地吸引我这个“吃货”的眼球,咬上一口,清香扑鼻,甜润可口,大快朵颐。一口下肚,似是把整个春天都吞进了肚子里。
水蒿一盘菜,春吃舌上鲜。母亲除了用水蒿制作美味的“蒿子粑粑”之外,还用它做汤、凉拌,或炒食。水蒿做汤,母亲习惯让它与牛肚相伴;凉拌,则配鸡蛋皮;炒食,腊肉、香干是绝配。每一味,都是绝佳时令菜肴,鲜香可口,吃的人是胃口大开,恨不能松了裤带也誓要“光盘”才觉得安逸过瘾。
“蒌蒿登盘朝饭美,河鲀入市晚羹香。”蒌蒿,春蔬之上品,它到人间,化作一缕烟火味,食之,一口一味春之美,一口一个鲜,真可谓是食上得风流,满腹皆是饭菜香,醉美“不在诗书礼乐中”也!
□颜克存(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