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以麦秆为笔 绘大千世界

田雨鸥:匠心传承非遗技艺

2024年03月19日  鲍淑玲

在工作台上“执笔”的田雨鸥。

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丰收的喜悦,麦收过后,剩下的一根根麦秆看似毫不起眼,但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麦秆画传承人田雨鸥的眼中,却能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

剪、刨、刮、拉丝、熨……质朴的麦秆在经过十几道繁复的工序后,便能制作成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麦秆画。近日,记者探访了田雨鸥,在她的指引下一览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

指尖流转麦秆画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是中国传统剪贴画的一种。据考证,麦秆画这种源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走进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三小学的工作室,一幅幅装裱精美的麦秆画挂在墙上,在灯光的照射下,像一片片金箔做成的工艺画,那透着光泽的金黄色,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色麦浪,充满田间野趣。

田雨鸥正在办公桌前专心致志地制作麦秆画,“咔嚓”,剪刀从上至下将麦秆剪开,发出清脆的声音,剖开的麦秆还保持着原来的筒状,田雨鸥便用自制刮刀反复刮,细若发丝的“金线”逐渐成了形。粘胶水、碾平、切断、熨烫……田雨鸥全神贯注,手上的动作谨慎又利落。“别看麦秆普通,它本身的光泽和质地能让作品明暗有序,很有立体感,一束光打下去,会闪着金灿灿的光。”田雨鸥说。

田雨鸥祖籍山西省霍州市,出生于银川,家中祖传非遗文化项目——麦秆制作技艺,传承谱系从祖父田连城到父亲田逢宁,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田雨鸥从8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麦秆制作技艺,30多年过去,如今她已熟练掌握传统麦秆制作的全部工序。“小的时候在农村生活,看到父亲把麦秆做成一件件艺术品,便对麦秆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田雨鸥说,麦秆画的制作技艺十分丰富,有原色工艺、烫色工艺、切丝工艺、彩色工艺等,其中最复杂的非毛丝工艺莫属。毛丝工艺就是把麦秆纤维状的组织用手一点一点撕出来,然后进行粘贴,能展现出作品的纹路和精气神。

匠心绘大千世界

麦秆画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在与父亲的学习和练习中,田雨鸥的麦秆画制作技艺逐渐成熟,作品由刚开始单一的平面剪贴,到浮雕、剪贴和立体剪贴完美呈现,并从单一色彩到多种色彩交替变换。“最重要的是创新,除了传统的制作工序还要融合现代元素,跟科技并行。”田雨鸥说,这些创新让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

麦秆画在保持麦秆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融合了时尚、科技、文旅等多种元素,制作精美、色泽明快,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感受。在继承麦秆工艺品制作技艺的同时,田雨鸥还创新了麦秆立体编织技艺。山、水、花、鸟到人物、故事,一幅幅麦秆画、一个个立体编织的作品,展现着世间百态,记录着时代发展,更凝聚着田雨鸥传承技艺的心血。“刚开始做鸟类羽毛的时候,都是一片片裁剪的,后来我利用麦秆‘掐丝成丝’的特性,把麦秆剪成丝再贴成羽毛,这样操作让麦秆画既有栩栩如生的灵动,又有古朴、自然的感觉。”田雨鸥说,麦秆画以其造型多样、光泽透亮、艺术感染力强的特点和精致细腻的制作技艺,赋予寻常之物不寻常的艺术魅力。

编织金色童年梦

田雨鸥是西夏区第十三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发现学生们对麦秆立体编织充满兴趣。于是,她便立足于学校,在学生中开展麦秆制作特色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开设麦秆制作教学工作室,把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将非遗嵌入到综合实践课教学和校本课程活动中,培育学生学习传承非遗文化并向外推介宣传。

在田雨鸥的精心指导下,学校麦秆制作技艺校本课程在自治区、银川市举办的各类教学评比、艺术比赛活动中屡获殊荣,并多次参加非遗文化展演。“新时代,我们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责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田雨鸥说,创新的麦秆制作技艺既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艺术的开放包容,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充盈着情感与智慧。

“在今后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和学校校本课程中,我们将不断丰富麦秆制作技艺的内容,拓展艺术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积极性,让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田雨鸥说。

记者 鲍淑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