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家庭中 这样陪伴“星星的孩子”效果会更好

2024年04月02日  王敏

他们是孤独症儿童,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每年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对于很多养育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来说,如何将在康复中心学到的技能泛化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更高效地陪伴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这是很多家长最迫切的需求。那么,如果家有“星娃”,家长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训练呢?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1

感觉人生没了希望

7岁男孩小帅(化名)是一名孤独症患儿,为了陪伴他进行康复训练,妈妈王楠(化名)在三年前就辞去了工作。起初,她和很多“星娃”的妈妈一样,很难接受这一结果,感觉儿子和自己的人生都没了希望。

“当时我很固执,觉得即使孩子患有孤独症,也应该让他处于正常人生活的环境中,就觉得孩子只要在正常的环境下慢慢成长,就会变好。”王楠说,自己当时坚持要送孩子去一所普通学校上学。然而,在和老师见面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恐惧且愤怒的状态,尽管她不停地安抚孩子,但孩子的状态依旧不稳定且行为“粗鲁”。“那天挺打击我的,因为学校老师很明确地拒绝了我的孩子,她建议我还是把孩子送到干预机构,接受专业的教育。”

也是这次打击,让王楠彻底醒悟。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开始带孩子到正规的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

2

孤独症多发生在3岁以前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发生在3岁以前。据统计,我国孤独症患者可能超1000万,其中0到14岁的儿童患者数量可能超200万。孤独症患者存在社会交往障碍,难以独立生活,父母中至少有一方需放弃工作全职照护,这也让孤独症患者家庭长期面临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很多家长最开始都很难接受现实,真正去面对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孤独症是种伴随终身的疾病,需要长期干预训练。一旦中断,此前的康复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教师、心理咨询师马玉梅介绍说。

3

完成“泛化”,很重要

但真正的考验是,孤独症的孩子想要独立生活,一方面需要在康复机构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很多孩子从康复机构回到家,就各种不配合。”对此,马玉梅说,家长好像都在为孩子不配合而苦恼,其实这也反映了孩子学到的技能是否得到“泛化”的问题。

对此,马玉梅解释说,所谓“泛化”,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的技能,在其他的环境中也能使用。“孤独症患儿一般都有‘泛化’的障碍。场所变了,人员变了,都会影响到孩子新技能的发挥和使用。所以我们经常提醒家长,在干预训练中要注意:只有‘泛化’成功,一个行为才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4

有效陪伴,从转念开始

“干预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孩子的配合,泛化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与我们默契配合。”马玉梅说,这就对家长能否高效陪伴孩子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家长首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陪伴孩子成长。孩子想要学会一个技能,有时候需要上百次地练习,但这个过程如果家长能够看到孩子坚韧不拔的品质,换个角度去欣赏孩子,这对孩子的康复训练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家长可以利用生活环境,把环境中的每一次机会都当作孩子康复不可缺失的宝贵机会。换句话说,从一睁眼,孩子的康复就开始了,起床、穿衣、上厕所、帮忙择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能耐心接纳孩子的“慢”,给予孩子合适的支持与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升。

马玉梅说,家长要注意自己不单单是“养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生病就降低了教育的标准。要让孩子知道正常的社交礼仪,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品德,让孩子懂得自己是家庭中有价值的一员,可以为这个家庭作出贡献。“在孩子小小的心田种下一颗‘利他’的种子,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小贴士

家庭康复中,家长该怎么做?

●发现孩子“所能”,即通过耐心观察,发现孩子发展上有可能培养的进步点。

●满足孩子“所需”,即尽可能帮助孩子选择在生活上需要的能力,并进行日复一日的训练。

●接受孩子的“慢”,将较容易的训练目标,作为较复杂目标的基础,放慢速度,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相信孩子的潜力,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的独立性和对生活的积极性。

●多角度助力成长,选择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发展的基础性技能,并陪伴孩子学习、掌握。

记者 王敏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