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立夏这样养生:

慢运动,养心少动怒

2024年05月07日  刘威

5月5日迎来立夏节气。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预示着夏季的到来。现在正处于春夏换季期,人的身体也需要“换季”。顺应四时节气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结合立夏节气的自然特点,应该如何健康养生?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晓丽说,夏季五行对应心,立夏养生要从“养心”开始,在饮食、起居和运动锻炼上也需格外注意。

1 保养心脏,多做安静的事

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故夏季与心气相通,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出现失眠、口腔溃疡等心火上炎之症。王晓丽主任表示,立夏养生,首先要养心,要顺应节气变化,保养心脏。

夏季心阳最为旺盛。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阳气升发,易出现心烦易怒,心悸不安,老年人更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所以,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要做到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志安闲,心情舒畅。日常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端坐闭目吞津也是一个养心安神的好方法: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

另外,养护心脏也可以经常按摩内关穴,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时,一只手的拇指放在对侧手臂的内关穴上,稍微向下点压用力后,保持压力不变,旋转揉动,点揉1分钟以后再换对侧。按摩时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最佳。

2 适当多吃酸性食物

对人体脏腑来说,立夏时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饮食应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立夏后阳气上升,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湿热壅滞,易出现纳呆、腹胀、痤疮、便秘等病症,可以喝点酸梅汤、绿豆汤、薄荷茶、藿香佩兰代茶饮,能有效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夏季出汗过多容易损耗津液,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因此,立夏后还应适当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猕猴桃等,敛汗生津、健胃消食。酸梅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饮用,特别是爱出汗、食欲欠佳的一些老人和儿童。”王晓丽主任介绍。

3 适合做慢节奏的有氧运动

立夏以后气温渐升,易出汗,汗为心之液,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大汗伤阴,故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运动后应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这样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肌缺血发作。

“初夏时节,白昼较长夜晚较短,天亮得越来越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建议增加午休。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会让人出现乏力等症。对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来说,午间时分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10~20分钟。”王晓丽主任建议。

4 清淡饮食科学饮水

初夏天气比较干燥,需要增加水分的摄入量,但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尤其是对于消化功能差的老年人来说,最好减少每次的饮水量,增加饮水次数。另外,夏天多喝点粥,既能补充因天热多汗而丢失的水分,又能很好地养胃护脾。

立夏后天气逐渐转热,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蔬类、谷薯类以及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粗杂粮,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薏米粥是不错的选择,体质弱的人还可加入一些红枣或生姜。立夏吃姜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缓解酷暑带来的疲乏、厌食、失眠等症状,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防止肚腹受凉及感冒。

5 护好脾胃别贪凉

进入夏季,要注意保护胃肠。入夏后多数人胃口变差,消化功能受到影响,胃痛、消化不良、反酸等问题增多。由于天热,不少人贪凉好吃生冷食物,这对胃肠是一种不良刺激,易伤脾胃阳气。

另外,立夏后气温攀升,一些年轻女性往往会更换清凉的夏装。但医生建议,即便是天气热了,睡觉时也一定要护住肚脐、后背,保护阳气,避免脾胃受寒。

小 贴 士

养心食疗茶饮方

●生脉饮

做法:西洋参5克,麦冬5克,五味子5克,煎水当茶饮,可益气养阴,是出汗较多的夏季最佳的饮品。

●山楂荷叶饮

做法:太子参5克,山楂5克,荷叶5克,淡竹叶5克,用水煮沸,代茶饮,有益气清心,化湿降脂的功效。

●荷叶茯苓粥

做法: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可清热解暑,宁心安神。

●芦根汤

做法:芦根15克、麦冬5克,两味药一起煎水代茶饮。可养阴生津,针对夏季烦闷、干咳、口干、多汗、便秘等,效果甚佳。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