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石嘴山》出版发行

认识一个立体的石嘴山

2024年06月03日  吴璇

近日,《中国国家人文地理·石嘴山》出版发行,以“山水之城”“移民之城”“工业之城”“文明之城”为主线,展现了石嘴山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记者从中撷取一些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石嘴山的一路走来

石嘴山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大将军蒙恬率大军北上,抗击戎狄,收复河南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并在现在的平罗境内筑边防城障浑怀障,设立了浑怀都尉,石嘴山一带属北地郡管辖,这是石嘴山境内行政建制的开端,而到了西汉元狩四年,在今平罗境内设立廉县,是石嘴山市境内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

唐代,石嘴山境内最初属于灵州都督府管辖,先天二年,现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的姚伏镇设立了定远军,后升为先县,并于景福元年升为警州。宋代,石嘴山市境陕西路灵州管辖,设定定远镇,北宋至道年间,改设威远军,北宋天圣二年,西夏于州境内筑省嵬城,北宋景祐三年,西夏改定远镇为定州,设定远县。

到了元朝,石嘴山境内属于甘肃行中书省,仍置定州。明代,石嘴山境又属于宁夏卫,并于永乐年间筑了平虏城,也就是如今的平罗县,嘉靖三十年,平虏城改为平虏守御千户所,到了清朝,“平虏”改名“平罗”,并于雍正二年设置了平罗县,后来又设置了新渠县和宝丰县。

1929年,宁夏省成立,石嘴山市境内为平罗县,1945年,于惠农县黄渠桥设立宁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平罗、惠农、陶乐、磴口四县,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进驻石嘴山,平罗、惠农、陶乐三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嘴山迎来一系列变化——1954年,宁夏省撤省并入甘肃,平罗、惠农、陶乐三县为甘肃省银川专属所辖,1955年,石嘴山被定为“二五”期间全国十个新建矿区之一,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平罗、惠农、陶乐三县由自治区领导,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

转型中的城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嘴山处于以煤炭工业开采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时期,每天都有大批煤炭资源被开发出来,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他们背井离乡,踏上石嘴山这片土地,来支援当地的建设,也为石嘴山市增添了大量的人口,使得当地人口从20世纪50年中期的6万人,激增到60年代的30万人,这一时期,石嘴山市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宁夏的60%以上。

到了21世纪,石嘴山的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被列为了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转型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石嘴山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石嘴山先后建设了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园区,并建成了111个创新平台。其辖区企业,还分别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9家院所、高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石嘴山建成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如建龙钢铁、恒力生物、杉杉能源、大地循环等,带动了石嘴山市工业的发展,而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开发的超导铌材、钽铌溅射靶材等高新技术产品,还为神舟飞船、探月工程等重大可续工程提供了配套材料。在一系列的转型措施下,如今的石嘴山,已成我国重要的钽铌铍钛稀有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先进煤机综采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还是世界氰胺之都。

充满文化艺术气息

不论是老牌的工业城市,还是新型的研发基地,与工业和科技息息相关的石嘴山,也有着充满文化气息的一面。

泥哇呜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吹出来的声音“呜哇呜哇”的而得名,它属于埙的一种,曾经在宫廷乐器中出现过,后来经民间改造,就成了现在的泥哇呜,因制作简单、取材方便,很快就得到了普及。用一块普通的黄胶泥就能制作出造型别致、图案新颖的泥哇呜。可以用来演奏几乎所有的古曲。

煤雕和沙雕,也是石嘴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以版画结合岩画,创造出动物形象、人物肖像、京剧脸谱等作品,是非常精美的装饰品,其中尤以太西煤雕刻的作品最为精致,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工艺精湛。后者则利用沙湖中的沙子进行雕刻,每年都会举办沙雕大赛,吸引国内外著名的沙雕大师前来参赛,以沙和水作为材料,通过堆、挖、砌等手段,将沙子雕刻成恢宏大气的艺术品。

此外,手工艺中的石嘴山版画、平罗民间绘画,饮食类的黄渠桥爆炒羊羔肉、大武口凉皮、沙湖大鱼头、黄渠桥糖麻丫等,也是石嘴山留给世人的丰富文化艺术资源。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为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石嘴山》一书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