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银川系统推进“五好社区”建设

让群众呼声变为幸福掌声

2024年06月19日  范晓儒

今年以来,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将“移动办公桌”搬到居民“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记者 吴春霖 摄

社区是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直接窗口,是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系统推进组织坚强、民主共治、安全法治、文明和谐、美丽幸福“五好社区”建设,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党建红”带动“治理优”实现“生活美”,全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和美之城,让全市人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中享有更高品质生活。

“轻车壮马”

推动基层治理提能增效

近年来,银川市按照“轻车、壮马、畅路、聚力”的思路,优化调整议事协调机制,建立由市委书记直接抓、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制,26家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纵向上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一贯到底的“动力主轴”,横向上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领各类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一体领导的“治理共同体”。

持续为“车”减负,建立规范的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推动跨乡镇(街道)、跨县域统筹调剂编制资源,加强基层一线人员力量编制配备。建立村(社区)准入事项审批、基层减负“观察员”“八严禁、八不准”等三项制度,制定村(社区)依法依规自治事项、准入事项和取消事项等三个清单,严格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构牌子、开具证明事项,集中清理从乡镇街道借调工作人员,持续优化考核方式,压减督察考核数量,严控发文数量、会议时间,持续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持续为“马”赋能,选派28名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担任基层治理指导员,按照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备3452名社区工作者,配齐配强基层力量。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调度、多部门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推动哨声吹得响、力量下得来、事情能解决。

凝聚共治力量,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积极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建立运行顺畅有效的民主协商共治机制、网格治理机制、邻里互助机制等,深入挖掘社区治理“能人”,成立“老王说和室”“红色帮帮团”等1500余支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等社区治理、邻里互助公益活动,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强大合力。

组织强网

提升社区精准服务水平

“太感谢了!要不是你发现得早,我都不知道要损失多少钱呢!”近日,兴庆区胜利街街道南华社区居民肖阿姨专程找到社区微网格长徐静当面表示感谢。原来,肖阿姨在使用手机过程中误点了一个链接,差点遭遇网络诈骗,幸好遇到正在入户走访的徐静,肖阿姨这才保住了自己的“钱袋子”。

网格助力“反诈骗”,精准防范“护万家”,这是银川市众多微网格长(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热心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在全市不同角落,一个个微网格长(员)以实际行动精细精准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社区架起一座座“幸福桥”。

近年来,银川市着力在建强网格组织、织密网格单元、提高服务效能上持续用力,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有力有效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精准划分4121个网格,并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建在楼院里,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三级组织链条,将组织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

同时,搭建网格化治理信息平台,建立“网格员发现问题、采集上报,平台快速响应、分级派单,相关部门上下联动、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累计办结问题252万件。推行网格员队伍积分制绩效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网格员“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组建“1+3+N”网格治理团队3000余个,随时了解民意、回应居民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排除安全隐患。

去年以来,银川市大力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领航工程,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7.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8.3%,涌现出一批“小巷总理”式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共有2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副主任)被选拔到街道领导岗位,真正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

党建引领

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物业管理服务提升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书记工程”,开展物业服务提升专项行动,探索推行“1134”模式,即明确创建物业管理服务示范市“一个总目标”,建立党组织领导物业高效管理服务“一套体系”,提高党组织、业委会或物管会、物业管理“三个覆盖率”,实现高端小区市场化服务、中低端小区规范化管理、老旧小区基础化保障、无物业小区兜底化服务“四个全面提升”。

同时,我市把深化物业提升“123”专项行动作为建设品质强市、打造“居住在银川”品牌的重要抓手,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持续推进物业服务融入基层社区治理,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社区党委委员马进军兼任物业公司经理,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旭萍兼任“红管家”联合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让小区物业在社区党组织的监督下,提供让居民满意的物业服务。在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魏家桥村,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红色物业”不断创新,为小区修复楼栋墙面、维护配电箱、建起充电桩,让农村小区焕发新生机……这些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变化,都是银川市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银川不断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推动物业负责人进入社区“两委”、社区干部进入物业项目部,党组织牵头推行居民出题、社区领题、物业答题。将物业企业考评权下放至街道,考核结果与星级评比、信用等级挂钩。推行“红色物业”,推动221家物业服务企业、74家业委会建立党组织,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物管会195家,全市“红色物业”覆盖率达到39%、无物业小区逐步清零。

下一步,银川市将紧盯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物业管理服务提升等重点任务,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及时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让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

记者 范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