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独立课程,新课标实施两年来,我市各中小学校立足实际、勇于探索,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场地基地等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A 动手劳动乐趣多 以劳养德促成长
“新鲜蔬菜,现摘现卖……”近日,在银川市第二中学景城分校大门口,脆嫩的黄瓜、水灵的萝卜……一袋袋新鲜蔬菜整齐地摆放在义卖摊位上。摊位前,初一的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有的大声吆喝招揽顾客,有的积极推销菜品,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居民前来捧场。
孩子们兜售的蔬菜是刚刚从学校的“景园”劳动实践基地现摘的。“以前这里光秃秃的一片,大概1个多月前我们种下了各种蔬菜种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很有成就感。”七年级(1)班学生张子轩说。从蔬菜种植、管理,再到定价、售卖,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亲力亲为,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还在“丰收节”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表达和沟通能力。“义卖很成功,让我体会到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的快乐。”七年级(3)班学生高嘉娜说。
“从课堂走进田地,劳动实践基地成了鲜活的劳动教材,学校开展丰收和义卖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是对师生们辛勤劳作的肯定,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赞扬。我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不断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银川市第二中学景城分校副校长马克银说。
B 践行劳动教育 传承农耕文化
近年来,我市部分学校利用校内空地,甚至在楼顶开辟“农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参与,提升劳动素养。
银川市第四中学便是其中之一,该校立足课堂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一场一馆一中心”(开心农场、农耕文化展览馆、餐厨教育体验中心)作为劳动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据介绍,该校农耕文化展览馆由农具展厅、农作物展厅等组成,农具主要由教师、学生自愿捐赠,每个农具上都有挂牌,标明了农具名称、捐赠人、用途等。在农作物展厅中,有各种农作物的种子,让师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不同农作物。
“让师生们了解农具的发展历史,学习农耕知识,感悟先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技术的精神。”银川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何佳说。
C 特色劳动教育 擦亮育人底色
课程体系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我市各中小学校立足实际,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西夏区实验小学构建了2翼5园3段劳动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走进西夏区实验小学,新教学楼楼顶平台的700平方米劳动实践基地“空中少年农科院”绿意盎然,瓜果飘香,孩子们在这里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生长,不仅收获了果实,还将劳动教育耕植于心。“我们根据2022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3类劳动,4维度劳动素养,10个任务群,1个劳动周指导纲要,学校研创出2翼5园3段劳动课程体系。”西夏区实验小学劳动学科带头人张海燕说,5园课程是指家园生活劳动、校园责任劳动、田园体验劳动、职园启蒙劳动、创园劳动实践。其中,家园生活劳动以培养劳动小能手为目标,设计了《劳动指南》,制定了《家务劳动清单》;校园责任劳动在每学年明确环境区域分工,开展班级植物角种植区;田园体验劳动则让低年级孩子在田园劳作中了解农作物,中年级开展农事劳动研究,体验四季农活,高年级进行农耕劳动实践,打造农作物认知小课堂,农具实践小学堂,涵育小农夫情怀;创园劳动实践,一二年级开设手工课,三四年级开展木工、编制、栽培等技术课,五六年级开展发明课,点亮学生小创客思维。此外,该校在开展劳动教师专业培养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来自各行业的家长请进劳动课堂为学生授课。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在坚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多层面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不断探索课程新模式,进一步根植劳动情怀、践行劳动精神,并在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中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广泛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体验劳动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