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十心实事 把“绿”送到百姓家门口

银川努力拓宽全民休闲健身服务半径

2024年06月28日  吴戈

近年来,我市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随着每年“十心”实事的落实,银川市有效增加了群众身边可休憩、可健身、可社交的绿色公共空间。今年,银川市“十心”实事之休闲健身“悦心”实事中提出,将努力拓宽全民休闲健身服务半径,把“绿”送到百姓家门口。

A 将自然景观编织进城市生活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如今,走在银川街头,随处可见一抹抹绿色和五彩斑斓的花朵,将城市装点得鲜亮多彩。每当清晨时分或是暮色笼罩之时,很多市民都会走出家门,到家门口的小微公园里遛弯、运动、跳舞,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每天晚上下班后,换上一身骑行服,骑着自行车在银川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已经成为家住阅海万家G2区的陈女士每天的“必选动作”。“每次骑行在林荫路上,或是漫步在小微公园里,都让人感觉是和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很快就能缓解一天的疲惫。”陈女士说。

近年来,我市科学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大力推动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逐步构建蓝绿交织、连续完整、布局均衡的绿地系统。城市公园、滨水空间、小微公园等多元化蓝绿空间体系不仅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在净化空气、降温减噪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副局长何昆介绍:“以噪声为例,城市噪声声波碰到树木枝叶,经多次吸收、反射,声波能量会大幅减少。有研究表明,4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少噪声5至7分贝。”对此,家住正源街附近的李先生深有感触,“因为我家周边都是城市主干路,车流量比较大,所以噪声也比较大,自从家门口的小公园建好后,明显感觉噪声比以前小多了。”

B 为市民提供功能丰富的绿色活动空间

银川市宝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通过科学的生态治理,成为生态良好的天然湿地,一叶“绿肺”,润泽城市。今年4月底,银川市阅海湖环湖绿道(西岸)项目正式交付使用,该项目作为疏通城市北部“毛细血管”的工程,承载着优化生态、休闲游憩、发展经济产业等诸多功能,同步新建的3座桥梁、3处滨水广场、4处驿站及基础配套设施,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滨水长廊。

截至2023年底,银川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基本实现了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与此同时,银川市还在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上不断下深功夫,有效增加了群众身边可休憩、可健身、可社交的绿色公共空间。

一条条绿道串联城市山水人文;一个个公园为百姓提供绿色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市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的布局更加均衡,群众身边小微公园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的不断深入推进,群众亲近自然、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绿色活动空间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城市公园200余个、绿道800多公里。

C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纳入城市规划时,一方面要树立城市生态空间的底线思维,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留足生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应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编制专项规划,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程序,不断深入科学地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从百姓身边的小游园和微绿地,到城市道路增绿、滨水两岸添绿等工程,再到新建一批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我市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布局,不断促进城市绿色空间均衡布局、结构完整、连接畅通。

“山水林田湖草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以建设健康生态体系为主线,实行全域一体化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才能推动城乡绿化均衡性发展。”何昆说。为此,我市在推进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构建系统完整、城乡协调、内外联通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

此外,何昆介绍,乡土树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城市绿化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谨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地块特性及局部小气候,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科学选树、科学种树,才能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的要求。”何昆告诉记者,城市绿化应遵循科学规律,除了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树种、草种等,还要“以水定绿”,根据水资源的情况选择绿化方案。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还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如此才能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记者 吴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