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个酱瓣菜图片,河虾、豆干、肉丁等,全部放在红彤彤的酱瓣里。色泽靓丽,我看着,内心瞬间把印象拉回儿时的老家。房前屋后种满花草的小院,走廊里塞满各种腌菜的瓶瓶罐罐,母亲酿制宜兴酱瓣的背影,又在眼前。
母亲做宜兴酱瓣,一般是在大伏天。我们放暑假的时候,天气炎热,水泥地上滚烫,耳边知了长鸣。做酱瓣必须用上好的黄豆,这个拣选活,母亲总是交给我来做。黄豆先洗净放在锅里煮透,捞出来滤出水,然后拌上面粉,做成一个个小圆饼,放在蒲草上,上面再盖一层蒲草,并放在后屋阴凉处让它发热发酵。
母亲会每隔几天过去看看发酵情况,小圆饼上的绿毛越多,母亲的笑容也越多,说明发酵发得好。记得第一次帮母亲做酱瓣,我好奇地掀开蒲草看,一股刺鼻的热烘烘气味直冲鼻腔,但见豆子上面全长了一层绿色的绒毛。我看了后赶紧对母亲说:“黄豆坏了,长毛了。”母亲边干活边淡定地说:“别乱说,就是要长绿毛才好。”
过段时间,只见母亲拿出这些长满绿毛的小圆饼放太阳底下晒,晒到很干很干,干得手指弹上去有空空响声。这时,母亲把小圆饼上的毛刷干净,再让我烧一锅开水倒入大盆,也称酱盆。待水凉后放进一定比例的盐,然后把小圆饼放进去。放好后,酱盆上面要覆盖一层薄薄的绿纱网,再用绳子围着盆沿缠结实。
酱盆一般放在门口高凳子上晒,经过半月左右的烈日暴晒,酱盆里的小圆饼经过分化和融解,渐渐与水融为一体了。期间母亲每天会在中午解开细绳,在酱盆里搅动一遍,把上面的经过炙烤成红色的酱翻到下面去,再把下面的翻上来见见阳光。这样天天搅动、反复曝晒,一盆酱被晒得彻底呈暗红色,而且味正醇香,颜色褐红稠如糊,一盆酱瓣就算做成了。做好的酱瓣装进小罐子里,要吃就挖一勺,加水冲开,可加肉、加豆干、加河虾、加鸡蛋、加花生等烧着吃。
我上高中第一学期,自己带饭带菜去学校。一般是星期五骑自行车回家,周一返校时,大饭盒里面装的就是酱瓣肉。那时没有冰箱,但加了酱的肉,就如同加了保鲜剂,可以在常温下放好久而不变质。
时间容易在身边溜走,乡情乡味却始终在舌尖徜徉。不久前母亲又拿来一罐她自己做的酱瓣,母亲说,如今有了冰箱,自制酱瓣不加防腐剂,也可以保质经年。
如今条件好了,想吃酱瓣可以去超市买,但买的哪里有母亲自己做的原生态食品好?家人都说外婆做的酱瓣,全世界最好,那是夏天的味道,家的味道!
□顾建虹(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