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放暑假,社区也忙着花式“带娃”,除了阅读、手工、歌舞、运动,有的社区竟还领着娃娃们接电路,串联、并联、混联……老师讲解完了让娃娃们直接上手焊!这实践活动是真的强呀。
暑期电子技术科普夏令营为期两周,就设在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梧桐社区青少年科普馆。一个多月前,这个青少年科普馆还被“搬”进了西夏区第九小学课堂里,学生们听完课,又到青少年科普馆来体验,这里不光有机器狗、魔箱、智能车等前沿科技展示,还能动手参加电子电路控制连接的比赛。
开展这样的科普内容少见,社区里专门建青少年科普馆更少见。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加强场馆、基地、营地等资源建设与开放,强化供需双方对接,让参与方式变短期为常态,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双向奔赴。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寻求校外科技资源的支持,需要有“平台”来稳固合作,不单是科技类场馆,还包括社区。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各方资源,将科学教育办到社区、办到家门口,承担起科普大平台的作用,这甚至不只是双向奔赴,而是多向、多元之促进。
近年来,西夏区已建成4家社区科普馆,持续对辖区以及周边中小学开展“科普+”系列实操活动,其中的支撑力量,正是各类公共资源,以及专业的科技志愿服务。通过社区这个平台,让学校与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等公共资源建立连接、相互合作,拓展和丰富科学教育供给渠道,并日渐让资源发挥系统效益,科学教育的广度与持久性才得以呈现。
链接资源、创新形式,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普及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这样的“触手可及”,但愿不只在暑假。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