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取款2万要向派出所报备”“线上交易额度下调”等一系列账户监管措施,频频引发网上热议。
与网友个体感受相对应的是,今年7月以来,来自浙江、山东、山西、河北、辽宁、贵州等地的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调降部分客户的非柜面渠道交易限额。此外,今年以来,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银行都对非柜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额进行了调整。
这一制度初衷并没有错,即如银行方面所言,线上交易限额主要为了风险防范,特别是电信诈骗高发区,相关规定比其他地区更加严格。从源头限额,直接管住“钱袋子”,不失为治本之举,相信在实践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只是,鉴于金融在生活中的核心作用,来自银行的任何一项举措,都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干预和影响。这就需要银行在作出决策、拿出措施时,必须先行调研、预判走向,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掌握好政策的尺度和平衡性,既不能对电诈无动于衷,也不能为了反诈而给老百姓生活“添堵”。
无论是作为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机构,还是趋利的金融企业,银行都应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正当需求。无视客户的正当需求,一味采用强制管控的方法,不断调低交易限额,必然会影响到民众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其实,这事并非完全无解。如今科技如此发达,银行参与反诈完全可以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比如,是否可以只针对出现异常的账户限额呢?把原本精准指向的措施覆盖更多人群,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政,并不足取。此外,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警方冻结账户之举,不妨也从制度上予以优化完善。比如,可以将冻结账户的权限收到省级公安机关,并建立监督机制。
越是涉及公共性的政策举措,越是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正当诉求。反诈是老百姓的心声,而追求生活便利也是老百姓的心声,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好平衡,把政策更深入地浸润到经济生活之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中间,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