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安装光伏支架。
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的牧光互补项目。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能源来支撑。新能源代表着能源生产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型,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高比例利用,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能源动力。
近年来,灵武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持续优化风电、光伏、储能项目一体化布局,加快推进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让戈壁滩变身绿电“海洋”。
绿电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位于灵武市马家滩镇的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宁东电厂(以下简称“国能宁东电厂”)厂区西侧,有一处矿井水形成的巨大高盐湖泊,国能宁东电厂利用此处水面建设了漂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占湖面面积275亩。该项目把闲置矿井水水域与新能源发展有机结合,利用矿井疏干水聚集湖的湖域建设,实现土地的空间集约利用,最大程度放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时,开辟了光伏建设场景新的思路,对矿井水水域漂浮电站建设发展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示范意义重大。
漂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高盐、高矿化度矿井水水域漂浮电站全容量投运,不仅解决了蒸发带来的水域盐碱浓度越来越高的问题,也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绿色能源。项目建成后建设总装机容量23兆瓦,年均发电量约3239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98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2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5.8吨,降低厂用电率约0.34%。
该项目电量自发自用,按照“就近接入,就近消纳”原则,送出线路接入电厂10千伏厂用电系统。
另一头,位于马家滩镇辖区内的银川市绿电园区光伏复合项目建设现场奋战正酣,施工人员坚守在一线加紧施工。“项目采用的组件是TCL中环特有的T12加高效叠瓦组件,使用的电池片原料是我公司在宁夏制造生产的硅棒,实现了本地制造、本地应用。”中环项目现场负责人赵佳敏告诉记者。
银川市绿电园区光伏复合项目总投资30亿元以上,计划总装机规模679.6MW,配套建设330kV升压站一座及电源侧储能设施84.945MW/271.84MWh。项目计划于2025年底并网投运,建成后每年将提供清洁电能2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90万吨。项目采用“光伏+生态治理”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该地区的土地保护率和植被生长率,助力生态环境改善与荒漠化土地治理。
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充足稳定的能源,从马家滩戈壁发出的“绿电”通过电网,送到灵武市各个企业当中。走进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种材质的纱线通过机器不断生产出来。作为羊绒产品加工的重要材料供应端,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用于材料研发,最终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一锭锭纱线销往海内外。
与此同时,该企业还组建了宁夏羊绒行业唯一一家高级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羊绒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据了解,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羊绒染色、纺纱设备,具备粗纺羊绒纱线2500吨/年,精纺羊绒纱线260吨/年的生产能力,产能占据全国细分行业的2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羊绒纱线生产企业。
“传统企业还是要靠技术改造,用数字化、智能化为企业迭代升级。现在我们生产的‘粗梳羊绒纱线’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国内第二、全球第三。”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华说,通过4年多的奋斗,企业业绩逐年上升,同时也带动周边的羊绒中小型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链主”优势不断吸引相关企业落地聚集,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活力、竞争力得到提升。
近年来,灵武市抢抓国家能源革命和自治区创建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重要机遇,统筹推动新能源与火力发电协同共进、与储能同步发展、与化石能源优化组合,先后落地了中环、华能、华电等一批光伏、风电项目,建成22兆瓦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国内首个矿井水水域漂浮电站、宁电投青龙山共享储能等多个示范项目,谋划实施永利2×66万千瓦煤电、昆工科技铅炭电池等能源项目,稳步推进银星、丁家梁、高闸、双马二号煤矿扩规增产,逐步形成了“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产业新格局,能源产业现已成为灵武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今年,灵武市谋划储备能源项目14个,总投资34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8.7亿元,其中,国能灵绍直流配套光伏复合、华能170兆瓦等7个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33.7亿元。
记者 李鲲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