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去露营、野餐的人越来越多,银川去年首批试点开放的12处共享绿地“供不应求”。可另一方面,在炎热的天气下,热得发蔫、总被踩踏的草坪,还能承重多久?
银川森林公园的共享绿地面积是77.7亩,节假日每天能接纳1500~2000名游客,为了能让绿地休养生息,将太古金樽草坪和中心花园绿地错峰开放。这样做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只能控制园内的这两块绿地轮班。相较之下,江苏宿迁采取的力度更大,当地让市内所有共享绿地草坪都轮班,根据草坪生长特性和季节气候因素,分区域、分时段交叉循环开放。一方面,能让草坪在不被频繁踩踏的情况下自然生长,延长使用寿命,保障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亦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效率。
这种做法难就难在如何将各处绿地统筹起来做“大轮班”,毕竟市民亲绿、近绿、享绿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想实现市民休闲需求与草坪养护需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的平衡,付出的成本较大,牵涉面不小。但能不能取取经,试一试呢?共享绿地即便不能做到“大轮班”,也可唤醒更多运营管理单位的保护意识,帮自己管辖的绿地缓一缓、喘口气儿。
另一种保护举措,则是增加绿地供给。除了把公园等公共场所现有绿地拿出来共享,还要在小微公园建设、社区、街巷改造中增绿,市民身边有绿、眼中有绿,让绿意萦绕生活。一些城市拆除围栏,建设“无界公园”,并未出现绿地“抢用”,反而是运动健身、文化娱乐设施被更多使用。由此也带来很多值得细细琢磨的课题,比如如何推动公园与周边街区、社区、商区融合互通,如何实现“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升级,让公园建设与城市更新形成联动等等。
开放是一种理念,融合亦然。一座开放融合、以人为本的城市,会在细微处做好市民期盼的每一件事,也会照顾到每一片草坪的绿。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