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延续历史文脉 提升城市内涵

银川加快建设文化和美之城

2024年08月08日  鲍淑玲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A

加强保护传承 擦亮特色品牌

银川历史文化悠久,距今已有2100多年建城史。1986年,银川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宁夏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贺兰山下,水洞沟遗址、远古岩画勾勒出史前人类文明画卷。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探索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我市已公布挂牌历史建筑23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9项。”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积极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及时扩充保护对象,丰富保护名录,不断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B

凸显城市品位 提升城市形象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以文兴城,以文塑城,以文铸魂,一直以来,银川市努力将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现实体验,不断提升城市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近年来,银川市聚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在文旅深度融合中讲好黄河故事,充分挖掘利用“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葡萄酒堡”“湿地公园”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初步形成“一山一河一城,一核两带全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同时,“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也摘下了一枚又一枚沉甸甸的勋章——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废”城市、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市、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城市更新试点市、中国十大新天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2023年,“银川市葡萄酒产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入选国家创新试点,成功申办2024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银川上榜中国“十大大美之城”,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评城市。

C

整合各类资源 不断探索“文旅+”

黄河、草原、大漠、湿地、长城、恐龙、岩画、温泉、喀斯特地貌……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为银川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如今,这些宝贵的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通过“文旅+”模式,创新开发“古装夜游”等模式,全新打造出代表银川城市文化形象的地标性文旅IP——银川文化城凤凰幻城旅游休闲街区,城区夜间文化演艺带火了银川文旅。

“文旅产业,既需要从细处雕琢,做出味道,又需要从大处谋划,实施大项目。如此才能保证整个产业量质齐飞。”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银川市施“精”策,强化项目引领带动。积极谋划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助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全面创新做好“文旅+”文章,通过文旅+康养、文旅+研学、文旅+商务、文旅+创意、文旅+高新技术产业等融合项目,延伸“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带火休闲农业、生态采摘、美食餐饮、精品民宿等多业态,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着力打造“全态、多功能、一站式”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