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1日,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本次博览会是推动我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宁夏葡萄酒“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也吸引国际目光投向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摄影比赛、文创衍生品展销、葡萄酒主题出版物,以及更多和葡萄酒有关的文化活动……原来换个角度“品”宁夏葡萄酒,同样别有一番风味。
01 丰富的展示内容让人驻足
和很多只能集中看到某一类内容的展会不同,这次博览会和“宁夏葡萄酒”相关的内容,称得上是包罗万象。走进本次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的现场,不同主题馆的设置,满足了市民不同的需求。
有人喜欢喝葡萄酒,看到琳琅满目的宁夏葡萄酒集中展示在现场,便挪不开脚,也因为在展区的品鉴,结识了同样喜欢葡萄酒的朋友,虽然并不认识,却因葡萄酒这一媒介,相谈甚欢;有人对葡萄酒酒庄的发展现状感兴趣,在介绍葡萄酒产区情况、宁夏葡萄酒酒庄的书籍前停留,一本本翻看里面的内容;有人对旅游感兴趣,在这里也能找到自己关注的重点,多条具有特色的宁夏葡萄酒文旅线路的展示和推荐,吸引了很多旅游爱好者的关注,也让人们看到了宁夏贺兰山东麓的好风光以及文化魅力。
而喜欢文创的市民,则在这一展区好奇地与展区各区域的创作人交流。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郝延强的作品展示区,独具特色的贺兰石雕刻作品,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葡萄酒文化。“你看这个是爵,它是古代典型的一种饮酒器,在陶瓷普及之前它就是酒杯。用这样的表达来传递酒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很多观展的人来和我们交流酒文化。”郝氏砚阁负责人赵悦介绍说,这次展示的文创作品非常丰富,也带来了很好的销售量,同时向更多人传播了文化。“我们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交流,这也是参加本次博览会一个重要的目的,希望能以非遗文创的表达,传递葡萄酒文化、展示非遗魅力。”
02 用摄影作品展宁夏葡萄酒魅力
在活动现场,有一个区域很特别,没有琳琅满目的产品,也没有热闹的交流,但观者进入这一展区后,立刻会安静下来,并且放慢了脚步。
这就是首届贺兰山“中国红”国际葡萄酒作品展示区的现场。放眼看去,所展出的摄影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拍摄和葡萄酒产业有关的人物的,有拍摄贺兰山东麓风光风情的,还能看到不同视角下的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过程、一线工人生动的劳作画面……一个展区,就像一个窗口,定格了那些值得被人们了解和记住的与宁夏葡萄酒有关的方方面面。
该大赛于2024年5月31日完成作品征集,共收到作品26063幅(件),经初评、终评产生获奖作品391幅(件),包括纪录类、艺术类、创意类和商业类、短视频类、手机摄影类,共评选出特别金奖1个,金奖5个,银奖10个,铜奖25个,优秀奖100个,入选奖250个。
“能为咱们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助力,我们当然积极参加。”宁夏摄影家协会、《视觉宁夏》签约摄影师顾建宁介绍说,这次他将关注点放在人身上。“前段时间贺兰山下的马拉松比赛就非常动人,我们很多摄影人都去了,在我们看来,跑马拉松的人和在宁夏种葡萄、酿酒的人,有着同样拼搏和坚持的精神,所以就从这个角度来拍摄宁夏的葡萄酒,宣传宁夏的贺兰山风光。”
在顾建宁的照片上,一群参加马拉松的参赛选手跳跃而起,欢动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在背后贺兰山的衬托下,更具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03 有趣的表达
在顾建宁看来,宁夏葡萄酒是艺术的。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一幅幅摄影作品上,这份艺术感,在这次博览会上所展现的很多葡萄酒衍生品、文创产品、葡萄酒包装上,都有体现。
“比如我们看到以葡萄酒为元素创作的手机壳、徽章、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表达的形式就很多样,有用童话风格体现的,有写实描绘的,有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的……这些设计的背后,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顾建宁说,尤其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激发很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这一点很重要。“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非常适合参与到这样的设计中,一方面是专业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就业。同时,还能丰富葡萄酒产业的文创衍生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在博览会上,很多年轻的面孔让展区充满了活力。来自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张敏青表示,自己看到有这样的活动从来不会错过,她说自己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所以期待能在这样的展出上,被别人的作品激发出很多自己的想法来。“我的专业和这些无关,但我觉得生活就应该有趣,这次展出的文创内容水平都很高,每一件真的都让我爱不释手,感觉就像是打开了很多个世界,每个创作者都在用自己的专业表达。”
04 “葡萄酒+艺术”
“如何理解‘葡萄酒+’的新模式,其实这次博览会已经给出了答案。”宁夏葡萄酒艺术馆馆长柳金凤说,宁夏葡萄酒艺术馆是5月19日成立的,目前已通过“葡萄酒+艺术”的新兴模式,联合十二位国内优秀艺术家,打造了十二款艺术家联名葡萄酒。“把艺术家和酒强强联合,另辟蹊径,从不同领域植入,让宁夏葡萄酒开始融入各个文化领域当中,然后通过这些圈层带动葡萄酒销售。通过这次博览会的效果看,是成功的。”
柳金凤举例说,比如版画艺术家朱华老师带来的版画风格的丝巾、冰箱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伏兆娥带来的剪纸作品,都在用自己的专业来展示葡萄酒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展示了手艺人精良的制作技艺,也为宁夏葡萄酒文旅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目前宁夏葡萄酒庄的文创类产品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就是想能联合艺术家们助力产业发展,让艺术和文旅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合,彼此助力,彼此成就,包括和景区的合作也是这样,让文化和艺术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中来。”柳金凤说
05 大学生的加入
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参与,“葡萄酒+”给了很多大学生们去实践的机会,就像顾建宁所提到的促进大学生实践,在北方民族大学,就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在用自己的创意和双手,为宁夏葡萄酒增色。柳金凤也看到这一价值,她说为了支持大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让更多的好作品可以有商业化的价值,目前艺术馆已与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红梅对接,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帮助更多大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满足市场需求的好产品。
事实上,高校助力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实践,远不仅如此。比如由张红梅教授设计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实践课程作为宁夏一流课程,正在争创国家一流课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通过旅游专业学生的各项酒文旅研学实践活动,已带动越来越多非旅游专业、跨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到此项研学活动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做葡萄酒文旅的实践者、生力军和传播者。“随着近年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融合发展中看到葡萄酒旅游的卖点,愿意参与其中,让酒庄游从小众变大众。在这一方面,高校还大有可为。”张红梅说。
06 戏剧与葡萄酒的碰撞
8月11日这天,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E馆特设“山海对话·闽宁情深”茶酒新论沉浸式体验区域,沉浸式情景剧《茶酒新论》表演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我们以唐代王敷所著的《茶酒论》为故事主线,围绕福建的茶、宁夏的葡萄酒,以戏剧穿越和古人物辩论方式,赋予《茶酒论》新的意境和深刻的启迪。通过茶和酒两种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挖掘当代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元素,呈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总导演图娅介绍说,《茶酒论》是唐代进士王敷所著,于1900年在敦煌才被发现。《茶酒论》采用拟人手法,以茶酒的尊卑之争为主题,对茶与酒进行了精辟论述,可谓茶酒文化王冠上的一颗璀璨珍珠。《茶酒新论》情景剧通过茶和酒两种绵延数百年的文化传统,以艺术和文化视角,运用真实人物演绎方式与现场观众品茗品酒互动对话,向消费者传递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文化及独特魅力。“尤其是第三段《今朝山海》,将故事聚焦在贺兰山东麓,升华了主题,实现了‘葡萄酒+戏剧’的新模式,效果非常好。”
舞台上,演员们投入地表演着,那种美,带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芬芳与醇厚,回味无穷。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