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路上凸起的砖块绊倒,你会选择维权吗?又或者你知道该怎么维权吗?近日,深圳一名14岁少年示范了标准的维权方式,在收获众多网友点赞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教科书式维权背后的城市基层治理之道和服务细节。
据报道,深圳市南山区一名14岁准初三学生小许近日在骑行回家途中,因躲避不及不慎被人行道上凸出的砖块绊倒,好在佩戴了安全头盔,人没有受伤,但车轮、车身均有损伤。遭遇到突发状况后,小许冷静地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维权:先将地砖归位避免再次引发事故,拍照后拨打110报警,获取事故责任认定书,打12345热线反映问题,第二天街道办回复称可进行理赔。从拍照留存证据到报警获取责任认定,再从通过正规途径反映问题到列出损坏清单协商理赔,一系列操作中既展现出这名初中生的遇事冷静与理性维权,也展现出各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效率。
看似一件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情,但从个人维权意识、部门工作态度中不难看出,很多我们认为没人管、没法解决,只能自认倒霉的事情是有处理渠道的,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维权意识不够、维权方式不当。想要做到既敢于维权又会维权,首先要有维权意识,在第一时间留存证据,并从职能部门获取责任认定。其次则是需求正当的维权路径,12345热线就是很好的渠道,而且与很多责任单位的维权受理通道是相互融通的。以深圳这名少年维权的经历为例,在向12345热线反映后的第二天,其就接到了街道办的电话,了解情况后街道办工作人员去现场查看了情况,查明了路段责任方,并且积极协调理赔事宜。
事后这名少年表示,不光是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想为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出一份力。的确,合理的维权,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就应当避免退缩和漠视,不能自认倒霉或者坐视不管,通过维权不仅能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能够避免更多的人受伤害,能够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这起少年维权事件中职能部门所展现出来的工作态度与效率,也是创新、细化基层治理的缩影,是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等理念的生动呈现。人民城市为人民,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很多细枝末节的小事往往蕴含着市民的实际需求,不能漠视,而要平视,要看到他们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来及时有效地协助解决。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