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快来吃饭饭!”“不要再问为什么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宝宝,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哦!”……这些与幼儿的对话,是不是也常常出现在您的生活中呢?在亲子互动中,很多养育者习以为常的一些回应和习惯,其实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听懂孩子的语言并且正确回应孩子的需求?本期就请随奶舅吴斌一起来学习与幼儿顺畅沟通的方法吧。
“吃饭饭”等叠音词无益于宝宝成长
奶舅支招:
蹲下来与幼儿温柔沟通
很多养育者在陪幼儿玩时,常会用“吃饭饭”“喝水水”这样的叠音词。有些养育者认为,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与幼儿拉近距离;还有的养育者认为,这样的语言便于孩子理解。然而,这其实是个养育误区。
叠音词对幼儿来说,是其学习语言和发音的必经阶段。经常用“吃饭饭”“喝水水”这样的叠音词跟孩子沟通,其实对幼儿语言学习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奶舅建议道:“用自己惯用且正常的语气与幼儿交流即可,而模仿孩子的发音,嗲声嗲气地用叠音词并不是在用幼儿的方式打开其语言世界。为幼儿提供和营造成年人的语言沟通语境,才有助于加速其语言能力发展。”
与婴幼儿互动玩耍,本身就是特别辛苦的,养育者会消耗巨大的精力、体力。如果再一厢情愿地改变自己说话和发音的方式,是特别不划算的。奶舅认为用最熟悉和真实的方式为幼儿营造普通话语境,是最佳的选择。
●奶舅提示:
要想和幼儿拉近距离且顺畅舒适地交流,只需要蹲下来并温柔地降低声音即可。只有养育者掌握并使用正确的语言发音规则给孩子作示范,幼儿在真实客观的语言环境里才能将发音错误及时暴露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学习、纠正、提升语言技巧和规则。
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奶舅支招: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
“妈妈,为什么这个小虫子会飞?”“爸爸,为什么你的个子比妈妈高?”“为什么天还没有亮?”……幼儿学会说话后,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并且问个不停。不少养育者会因为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而头疼。
奶舅吴斌团队在对幼儿家庭的追踪中发现,有不少养育者在被小朋友问到心烦后,常常会选择无视幼儿或随便编造答案,还有一些养育者盲目地做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养育者。这些随意盲目的回答,对幼儿成长和知识学习造成不少困惑。
对此,奶舅说:“孩子提出问题后,养育者要及时回应,但不要急着给出答案。当孩子问个不停时,养育者千万别不理睬,而是要在幼儿呼喊和询问时给予积极回应。比如,蹲下来反问幼儿:‘你认为答案是什么?’这样能引导幼儿讲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孩子表达和思考。”
如果幼儿就一个问题反复问、不停问,养育者也没有必要因此而烦躁,可以尝试使用“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一起……”的句式,引导其思考。比如,幼儿问安全出口的标志是什么意思,养育者可以回复:“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一起沿着箭头去看看。”这样既给予了回应,也能利用这个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并解决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问的问题不见得都是养育者擅长的领域。当遇到很专业的问题时,养育者可以鼓励幼儿主动询问专业人士。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社交能力,还能帮助其快速学会如何解决现实问题。
●奶舅提示:
好奇宝宝的问题永远解释不完,养育者无须做“百科全书式”的养育者, 而是要将精力用在教会幼儿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上。养育者需要耐心对待并鼓励,引导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答案的能力。教会幼儿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幼儿才能有更好、更全面的早期发展。
养育者只说不做式自我感动
奶舅支招:做一个言传身教的养育者
生活中常会听到养育者这样对幼儿惊呼:“不要动,那个东西有毒!”“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养育者试图通过语言威胁,阻止幼儿做某些事情。事实上,未满三岁的幼儿,并不清楚什么是“有毒”、什么是“喜欢”。
幼儿只能通过养育者的行为,判断某些行为自己能不能做。所以,如果希望幼儿能更好更快地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就要给幼儿演示或是让其感受到严重后果,否则就会陷入“自我感动式”养育。
如何避免“自我感动式”养育?奶舅支招,要尝试用幼儿的思维和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比如,如果希望幼儿学会自主排便,养育者可以试着假装蹲在地上,夸张地“使劲”,嘴巴配合着发出声音,这能有助于幼儿理解大人的意图和这个动作的要领。
此外,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养育者可以给幼儿提供具体的场景体验,让幼儿有所感知,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比如,如果希望幼儿理解不可以随便咬人,就需要让幼儿体验到被咬是什么感受。
“养育者要告诉幼儿并给他们示范,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可以,能做的会被鼓励和奖励,不能做的会被取消奖励或被惩罚, 要帮助幼儿学会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奶舅说。
●奶舅提示:
对幼儿来说,身教重于言传,尤其是对于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小朋友。所以,养育者的一言一行,就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典范,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先从养育者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开始吧。
记者 陈玲
奶舅吴斌,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民盟宁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攻婴幼儿行为发展研究。因小外甥曼曼是吴斌的第一个研究案例,所以他以“奶舅吴斌”为名,在微博、公众号、B站等社交平台科普婴幼儿行为发展研究成果。代表作有《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制约1~3岁婴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等。
过去7年,奶舅及其团队累计追踪研究婴幼儿及家庭216个,分析幼儿文本案例1400余个。目前,奶舅团队对0~3岁婴幼儿案例的研究成果每份报告在社交平台的平均阅读量超过500万,原创科普内容阅读量超7.5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