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强调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为基层减负,助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这一突出问题,绝非一日之功,既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更要在具体实践中将减负落实到位。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此次《若干规定》的出台,就是要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领域的行动与成效,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与期盼,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注重细化实化措施要求,压缩工作模糊空间地带,建立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一则新闻报道显示:江苏如东城中街道桃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邱添盘点7月份工作发现,7月到社区盖章的群众人次比往常少了三分之二,人手解放出来后,网格员下社区的频次明显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当地6月底印发了《进一步规范全市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工作方案(试行)》,对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开出了正面、负面及承诺制证明事项3张清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其实,《银川市村(社区)基层减负〈指导目录〉试点工作方案》也已于近日印发,明确城市社区自治事项4类13项31子项,村级组织自治事项4类13项32子项,村(社区)协助事项4类18项,城市社区完全取消事项41项、部分取消事项4项,村级组织取消事项42项。与此同时,银川市还制定出台了《银川市村(社区)基层减负“观察员”制度》,聘任30名基层减负“观察员”,对基层减负工作实行动态监测、精准管理,防止出现反弹回潮。
显然,明确工作事项和取消事项的目的就是要给“大车”减负卸担子,让“小马”在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社区居民的主责主业上轻装上阵,快人一步,跑在前面。但是,从具体的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事项明明已进入负面清单,但相关单位仍要求出示,不盖公章群众为难、盖了公章违反规定。为难的不仅是社区工作人员,更有被迫一趟趟“跑章”的居民。因此,文件下发、规定出台并不意味着减负工作就完成了,想要把减负落实到位,要在做好“事前准入”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事中监测”,让基层“负重”时能够有切实有效的反馈渠道,这也是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要在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察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提出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尤其是要给基层“强身”、防止责任转嫁,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来。
“量”的削减其根本目的是“质”的提升,通过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把改革往“细”处落实,将权责向“明”处划分,从而充分激发、挖掘基层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接下来,要通过学习培训、以上率下、问题整改、督促检查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持续推进为基层减负长效落实。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