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课》
作者: 高文强 主编;李建中 总主编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组织编写
出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为一本通识读本,《中国文化课》以“12堂课、12部经典、12个关键词”为特色,涵盖《诗经》等12部经典作品及多位文化巨匠。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深入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气韵和精神,展现古人的审美多样性,让我们在阅读经典、理解经典的同时,与古代先贤们来一场精神的交流。
“关键词”讲述:直指经典精髓
“关键词”讲述的方式,是这本书的核心。作者通过一个个关键词,为我们揭示了经典的核心思想。
比如《论语》的关键词是“仁”,作者先阐述了《论语》的创作背景,接着围绕“仁”这个关键词进行了深入讲解,即“仁”的含义为爱人,即关爱他人,包括关心他人的疾苦、尊重他人的人格等。随后分析《论语》中的具体语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让读者深刻理解“仁”的内涵。最后将“仁”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探讨“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相处等。
为方便读者理解,书中还对经典中的精华句段进行了逐字、逐词分析。
以《道德经》为例,在分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时,作者是这样解释的:“‘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超越了人类的语言和思维,是一种无法用常规语言表达的存在。而‘可道’的‘道’是言说的意思,表示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指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同样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老子对“道”的理解,体会到他对言语局限性的看法。
引用互证:更好地理解经典
引用互证,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在不同经典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经典。
比如在解读《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时,作者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并指出,《文心雕龙》中强调文学作品要“文质彬彬”,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正是文质兼备的典范,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更直观理解《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也能更好地欣赏《诗经》的文学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主编高文强在序言中说:“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经典阅读就应该是一种‘忘记’式的阅读,忘记经典的名气,忘记作者的权威,忘记解读的方法,忘记言筌的定义……如此才能获得经典中的真谛。”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段话始终让人印象深刻,想来作者希望我们通过读书掌握的,并不是一个个关键词、一个个分析案例,而是对这12部经典的学以致用,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