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你们的耐心调解,化解了困扰我们邻里间许久的矛盾,既不伤和气,又省了诉讼费用。”近日,西夏区朔方路街道正茂社区“大妈劝导队”成功化解一起邻里纠纷,让双方当事人均感慨万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在社区居民中培育“好帮手”,绝对是个妙招、实招。
居民参与“共治”的热情度,折射着基层治理效能。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社区是具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在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下,通过因地制宜的激发,改变过去街道、社区唱“独角戏”的习惯,让更多社区能人、达人、居民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来。以正茂社区“大妈劝导队”为例,这支队伍目前已经有50余人,其中包括党员、军属、网格员以及最美家庭成员等,在社区内都是群众基础好、威信高、为人正直、热心更耐心的“亲切大妈”。今年以来,这些“大妈”们调处矛盾纠纷共25件,均已化解。
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为什么“听劝”?说白了,还是要通过一次次走访了解、一次次劝解疏导,把情理、法理用家常话掰开了、揉碎了说,把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里的大事小情理顺了,也就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结了。这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细微处的生动实践。据报道,“大妈劝导队”在运行中不断补齐短板,从社情民意收集、邻里纠纷化解的“专科医生”,逐渐转变为基层治理的“全科医生”,积极参加社区各项事务管理服务,进而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
显然,这样的治理模式既接天线,也接地气。往小了说,能够让居民与街道、社区等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有劲一起使,有事一起商议,凡是事关居民利益的事项齐策共推,激发居民自治动力,创新协同,把资源沉到底,将服务再扩圈,有序治理、有效服务。往大了说,通过一个个社区的聚合,进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所以,不要小看了社区的多元自治力量,在基层治理中他们既是居民的贴心人、暖心人,更是社区工作者的知心人、同心人,是撑起“多元共治”平台的重要力量。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