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非遗手艺里的中秋情

2024年09月16日  李尚

中秋之夜,月华如练,家家户户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之中。编结、绣球、剪纸……在这份传统佳节的温馨氛围中,非遗文化以其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增添着一抹抹别样的色彩。

01

编结里的中秋记忆

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非遗文化也在这个传统节日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编结,这一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织艺术,以其造型精致、历史悠久,成为中秋佳节里传递温情与美好的载体。在银川市级非遗传承人樊小兰的巧手下,编结技艺更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特别是她精心编织的葡萄架,更是将中秋的团圆氛围烘托出来。

樊小兰自幼便对编结艺术情有独钟,她跟随母亲学习,从最初的简单绳结到后来的复杂编织,一步步掌握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精髓。在她的作品中,一幅由绿色和紫色线条交织而成的葡萄架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樊小兰对中秋记忆的一种深情寄托。

葡萄架下,藤蔓缠绕,绿叶成荫,一串串紫色的葡萄仿佛触手可及,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樊小兰巧妙地运用编结技艺,将自然界的景象细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葡萄园中。而在这葡萄架下,她常常回忆起儿时在老家过中秋的情景。

“那时的中秋节,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过多的物质享受,但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家种的葡萄,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与心情,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樊小兰说,她编织这个葡萄架时,会想起那些温馨的画面,仿佛又能听到家人们的欢声笑语。

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从未改变。樊小兰希望通过她的编结作品,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秋节的独特韵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她的葡萄架下,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精美的编织艺术,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团圆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2

绣球映月 中秋美满

绣球,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而在中秋节期间,绣球更被赋予了团圆、幸福和美满的寓意。正如满月高悬,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完整,绣球以其精致的编织和丰富的色彩,成为传递这份情感的美好载体。在贺兰县绣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颖珍的记忆中,过去农村老家的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节日饰物,而绣球无疑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以前农村老家特别讲究过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氛围尤为浓厚。”张颖珍深情回忆道,“那时候生活条件虽不富裕,但人们对节日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一旦家中有了碎布头、硬纸片等零碎材料,大家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期待着在中秋之际,用这些材料编织成一个个精美的绣球,装饰家园,也寄托着对家人团聚的期盼。”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制作绣球。这不仅是一项手工艺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融合。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对家人的爱与思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制作完成的绣球,或悬挂在屋檐下,或置于案头,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今年中秋节前夕,张颖珍再次忙碌起来,她精心制作了一批绣球。这些绣球色彩斑斓,十分精美,每一颗都蕴含着她的心血与祝福。制作完成后,她不仅将绣球赠予亲朋好友,传递节日的喜悦与温情,还吸引了众多人前来订购。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绣球与中秋节的这份渊源与寓意依旧被人们所珍视与传承。”她说,一个个绣球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团圆之路。

03

传统剪纸 寄语中秋

中秋佳节,银辉洒满人间,古老的神话传说在剪纸中再现。宁夏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潘淑荣的《月赏芙蓉宫》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在鲜艳的红色背景下,中央的圆形图案宛如满月当空,既寓意着中秋的团圆与和谐,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满月中的芙蓉宫,象征着中秋之夜人们心中对美好与吉祥的向往;满月旁的花朵装饰,与整体作品相得益彰。最为抢眼的莫过于主角嫦娥,她以飘逸轻盈的姿态,向人们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我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源泉。”潘淑荣介绍道。她巧妙地将这一古老传说融入剪纸艺术之中,让主角嫦娥以飘逸轻盈的姿态跃然纸上,不仅是对传统神话的致敬,更是对女性柔美与坚韧精神的颂扬。

在创作过程中,潘淑荣秉持着“以少胜多、以简寓繁”的审美理念,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层次与情感。整幅作品线条流畅,构图饱满而不失空灵,每一剪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家的独特情感。花朵装饰环绕满月,与整体作品和谐共生,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又展现了剪纸艺术细腻入微的技艺之美。

通过这幅《月赏芙蓉宫》,潘淑荣不仅将中秋佳节的意境与剪纸艺术的精髓完美融合,更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创造力。她以手中的剪刀为笔,以红纸为纸,表述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