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字里乾坤话“中秋”

2024年09月17日  吴璇

中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从字源到节日的形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趣味和深意。本辑“字言字语”,让我们继续在银川古汉字研究者张鑫华的带领下,对“中秋”二字及其背后的文化细细探究。

“中”字是旗旒的象形

张鑫华说,“中”字,作为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形态宛如旗旒(liú)。在这里,“旒”的本义指的是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引申为皇帝礼帽前后的悬垂装饰品,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与尊贵。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时为了书写的简便,会省略旗旒的部分,用一条垂直的竖线来代替。随着文字的发展,小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中间部分由圆形和方形转变为“口”形,最终形成了隶书中所见的“中”字书写模式。

“中”字的本义与旗旒紧密相连,而旗旒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是军队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字又引申出中间、内部等含义,表示事物的核心或中心部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字的本义并非旗旒,而是一个指事字。它象征着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即为中心,强调的是事物的中心位置或中点。

“秋”字像一只蟋蟀

对于“秋”字,我们之前也做过解析,它的甲骨文形态像是一只可爱的蟋蟀。

在古代文献中,“秋”字频繁出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尔雅》中提到“秋为白藏,又为收成”;《上之回》中“千秋万世乐无极”。《出师表》中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风五十九首》中,“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张鑫华介绍,从象形对比来看,“秋”的小篆字形来源于《说文》籀文,并未延续甲骨文、金文的象形,籀文的象形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禾、火、龟”三个部分。其中蟋蟀的象形改为龟的原因可能与秋季取龟有关。此后,小篆在此基础上做了省形,省略了秋季取龟之意,以火烧秋禾之意来代表秋天的概念,虽然小篆和楷书的左右结构有异,但均为从禾、从火的会意字。

《诗经》中也有关于“秋”的诗句,如《诗·卫风·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里的“秋”指的是秋天,作为约定的时间,寓意着爱情的期待与承诺。其中的“匪”通“非”,“ 愆”的本义是过错、罪过,进一步丰富了诗句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三秋”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诗·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对思念之情的夸张与强调,而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三秋”为九月,即秋季的三个月。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以及李白《江夏行》中的“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相呼应,展示了“三秋”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与丰富内涵。

最早的“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司裘》中,“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在这里,“中秋”指的是农历八月,即秋季的中间时段,意同“仲秋”。但此时的“中秋”并未特指某一个节日,而是作为时间名词出现。

东汉经学家郑司农对这段记载进行了注解:“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以羽物飞鸟赐群吏。功裘,卿大夫所服。”他详细解释了“大裘”与“功裘”的用途与象征意义。大裘是天子祭天的服饰,由黑色的羔羊皮制成,寓意着质朴与庄重,良裘是天气转凉时,动物初长出细密的绒毛以待御寒的皮做成的裘,较为轻便,是天子所穿的常服。司裘(负责制裘的官员)在中秋时节献给天子良裘后,天子会给级别较低的官员一些羽物飞鸟作为赏赐。而功裘则是司裘为天子预备的做工稍逊于良裘的裘衣,在季秋时节颁赐给卿大夫等人。

《说文》中对“功”字的解释是:“功,以劳定国也。”进一步强调了功裘的赏赐是对卿大夫等人功劳 的认可与表彰。

在《周礼》的其他篇章中,“中秋”也出现了多次,但都与节日无关。如《周礼·春官·宗伯》中的“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以及《周礼·夏官·司马》中的“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这些都是描述在中秋时节进行的特定活动或仪式,而非指中秋节本身。

真正的中秋节

虽然“中秋”一词早已存在,但直到唐宋以后,它才逐渐与中秋节相联系,并成为了中秋节的简化表述。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天子秋分祭月的习俗。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描述了周朝天子在春分时节祭日、夏至时节祭地、秋分时节祭月、冬至时节祭天的习俗。这四个祭祀活动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祭祀场所对应如今的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其中,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又合称“二分之祭”,是周代天子最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之一。

《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二分之祭”的记载:“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祭,未尝不身亲其礼。”这进一步强调了天子对秋分祭月等祭祀活动的重视与亲自参与;在《国语·周语上》中,详细描述了天子进行秋分祭月的仪式与过程:“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活动逐渐传播到民间。由于秋分时节不一定是最佳观月的时间,因此民间将祭月、赏月的时间调整到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即农历八月十五日左右。

从周代的秋分祭月到唐宋以后的中秋佳节,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与情感寄托。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的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同品尝月饼、赏月、祈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