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设施供给,缓解“一位难求”的现状,满足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需求。
近年来,我们能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身边公共体育设施的逐渐完善,小区周边和城市公园内的健身步道、锻炼器材、运动场地在持续建设更新中,尤其是在建设中与河湖湿地、小微公园、道路改造等生态系统修复和城市更新工程紧密结合,让全民健身这件看似很宏大的事情,很“随意”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确,随着大众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消费的黏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走入了日常生活,但相对于持续高涨的热情与需求,健身设施和运动场地数量的缺口还不小。《银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曾给出目标: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以上,新建健身步道30公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行政村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因此,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要进一步增加体育设施供给,满足体育消费需求。
首先,要加强场地设施供给。场地设施是基础,一方面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另一方面则要对已有体育场馆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错峰”运动,提高场馆利用率。其次,要加强体育产品供给。体育产品的延伸,尤其是在新消费场景上的应用能够为大众打开新的运动领域,同时也要在大众赛事服务上创新,能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另外,要加强政策措施供给,强化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激发和释放体育消费市场的活力。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给出明确答复:高度重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比如扩大公共体育场馆补助范围,补助不再限于大型场馆,广受群众欢迎、符合条件的中小型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也纳入补助范围。此外,明确了公共体育场馆低收费,一般不高于当地市场价格的70%。
因此,在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水平、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升级全民健身服务水平、丰富赛事消费场景的同时,还要通过打好政策牌、活动牌和宣传牌,来激发和释放体育消费需求。比如这两年推出的“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就很好地融入了大众日常生活,既满足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提升了消费市场的活跃度。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