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睡觉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有一些人,需要听着声音才能入眠。
深夜,工作了一天的闫笑躺在床上,疲惫却毫无睡意。她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中的视频,冰块的碰撞声、羽毛的轻拂声、食物的咀嚼声接连入耳,片刻后,睡意袭来,她坠入梦乡。
这是闫笑听“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也称为“耳音”——记者注)音视频助眠的第六年,平日里不易察觉的各类微小声音,在寂静夜晚的衬托下,成了她离不开的“电子安眠药”。“它就像我的睡前仪式。”通过这类音视频,像闫笑一样的年轻人获得了“安稳的睡眠”和“心灵的抚慰”,一批内容创作博主也应运而生。
深受睡眠困扰的年轻人将声音视作解药,是“智商税”还是确有其效?
博主用声音助眠
“一开始,我并不明白视频里的人在干什么。”今年21岁的闫笑从初二就开始接触“ASMR”,彼时这类作品在国内还不多,闫笑观看的几乎都是从国外“搬运”来的作品,“还记得第一次看这类视频,博主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化妆刷,假装要给屏幕前的我‘化妆’”。
在柔和的灯光和布景下,当化妆刷轻柔细密的扫动声在耳边响起时,闫笑“一下就入迷了,听了一会儿就睡着了”。
她向记者介绍,这类视频会营造出一个具体情境,博主演绎该情境下的某个角色,与屏幕前的观众进行长时间的眼神交流,抚摸镜头的同时搭配匹配的“耳音”,就像在轻轻地抚摸观众一样,带来安全和治愈的感觉。
据了解,网上的“ASMR”音视频种类多样,除了闫笑提到的角色扮演型视频,还有听觉型,包括轻柔的耳语、敲击等触发音;视觉型,如混合颜料、整齐地切割物体的视频;咀嚼型,如口腔咀嚼不同食物的声音;破坏型,挤压或破坏流动的沙子、海绵等材料。这些音视频都通过特定的感知刺激,给予观看者身体上的愉悦,帮助他们安定和睡眠。
“现在视频的题材多,博主也很多,会不断推出新的形式,给了观众很多选择。”闫笑说,她从初二到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听“ASMR”音视频,但“根本听不腻”,最主要的原因是“性价比高”,“我不用花费什么就可以获得助眠服务,相比瑜伽、冥想等放松方式,看视频也不需要任何技术门槛。”
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近六成被调查者存在失眠症状,半数被调查者夜间睡眠时长不足,“低质量睡眠”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基于这些原因,“ASMR”等助眠手段近年来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也有不少人开始尝试创作此类作品。
来自天津的王悦曾经也是一名爱好者,而现在,她已是全网拥有百万粉丝的“ASMR”创作博主,因作品精致柔和的风格,深受粉丝喜爱。
做博主六七年的时间,从“被治愈者”成为“治愈者”,王悦的视角也发生了转变,在她看来,观众的喜好和助眠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某类声音对一些人来说是愉悦的,但在他人耳中就会引起烦躁,观众的类型也很多样,会有心理或情感上的不同选择。”
回到治愈的那一瞬
对湖北某大学学生李羽翮来说,观看“ASMR”视频解压是她多年来的习惯,角色扮演型视频是她常观看的类型。“我最喜欢的一个视频,是博主扮演哥哥的角色,帮妹妹掏耳朵的剧情。”李羽翮说,掏耳朵的声音使她感到治愈,而哥哥照顾妹妹的情境也契合她的情感需求,“因为我从小就想有个哥哥,这样的情境设定能让我感到温暖”。
闫笑也喜欢博主低语哄睡的视频,“小时候,爷爷会轻声讲故事哄我睡觉。”闫笑说,这样的视频能带她回到那个时刻。
王悦深谙粉丝的情感需求。她的视频以角色扮演和情境类为主,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她会处处留意生活中打动人心的场景,在制作视频时,也会首先思考情境的设定。在她看来,场景往往能唤起一种回忆、感觉或是情感链接,而声音和画面则像一条引线,带领大家获得“沉浸式”的场景体验。
另一位“ASMR”博主“眠羊”也十分注重场景的打造,“在构思好主题和内容后,我会准备匹配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眠羊”向记者介绍,因“耳音”与普通声音的质感不同,对麦克风的要求也更高,高质量的制作和细腻的声音处理才会受到粉丝欢迎,她同时也做直播,但相比之下“助眠效果没有那么好”,因为声音处理不够精细,也无法更好地带大家进入场景。
在“眠羊”的观察中,很多人失眠是因为思虑过度,大脑无法放松,“而情境式的作品能转移注意力,带大脑进入安定的场景,抑制胡思乱想”。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研究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生物节律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王长明的肯定,王长明对记者表示,“虽然严格意义上,‘ASMR’即‘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并不是严谨的医学名词,在医学领域不是一个正式的诊断术语或治疗手段,但它所蕴含的一些原理可能在实践中有效果。”
在王长明看来,所谓的“助眠效果”来源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影响。在生理方面,它可以理解为声音调节神经节律的一种表现,这一点在医学界是“可以证实的”,“听觉的节律性刺激,对于一定范围内改善部分人群的认知功能和睡眠障碍是有效果的”。而观看视频时对呼吸无意识的调整,也能“激活副交感神经,从而平静身体状态”。
不过,王长明认为心理方面的影响“可能更大”,他解释,“人们白天的压力会对大脑产生潜在的影响,当这种焦虑在夜晚被激发,就会让人持续思虑,失去睡意。但观看这类视频能够分散大脑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起到安定的作用”。
希望“ASMR”
被更多人看到
在“ASMR”获得流量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前,曾有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在“ASMR”视频中加入软色情等不恰当的元素,遭到封禁。这与“ASMR”提供放松和助眠体验的初衷背道而驰,也让真正寻求助眠帮助的人感到失望。对李羽翮来说,“ASMR”曾经帮助她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也陪伴她度过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我不希望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让大家对这个领域产生误解,希望‘ASMR’能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而这也是王悦最担心的问题,在她看来,软色情“擦边”不是“ASMR”一个领域独有的问题,有关注度的视频领域都需要加强监管,“但‘ASMR’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对不少人来说还很小众,不希望大家因为部分问题视频,就对这个领域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打上‘擦边’的标签,这对大部分认真的创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为了让视频更有助眠效果,更能帮助他人,如王悦一样的博主也在积极“充电”,提高视频质量,拓展更多形式。王悦本人也在学习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运用到视频中,“当心理咨询师面对咨询者时,需要表现出对对方的理解,所以我也是带着这种心态来做视频的,带着理解与爱去录制,希望观众感觉到真的在和我对话,把正能量传递到屏幕外。”
但她也表示,“ASMR”不是安眠药,自己也不是心理医生,希望观众理智地看待自己的作品。
王长明认为,“‘ASMR’的生命力在民间”,但此类音视频只能视作一种助眠的辅助手段,不能将其过度神化,真正的睡眠问题成因十分复杂,不仅包括入睡时长这一个方面,如有严重睡眠问题还需要积极就医。
未来,王悦希望能结合短剧、VR等,为创作加入更多新鲜元素。
“眠羊”也希望“ASMR”能被更多人看到,甚至能被专业人士应用在心理或医疗领域,解决更多人的睡眠或焦虑困扰。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