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下来吃粮了!”
早上9时,在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银巴古驿研学点,生态科普专员宁晋像往常一样,准时提着一大桶玉米粒,去给一群特殊的“食客”岩羊送“早餐”。
他边走边喊:“老黑,下来吃粮了!”……他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里。听到熟悉的呼唤,宁晋口中的“老黑:——近百只岩羊翻过山脊、穿过沟谷从四面八方跳跃而来。灰黑色的皮毛,琥珀一样的眼睛,盘旋向下弯曲的犄角,它们是大自然孕育的精灵。
A 尽心守护“贺兰山精灵”
宁晋用一只大铁碗舀起玉米粒,撒向地面,岩羊便围过来,低头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这只岩羊已经12岁了,行动有点迟缓。那只小一点的岩羊,出生只有3个月,需要成年岩羊带着……”宁晋对贺兰山的精灵如数家珍,充满感情。
“岩羊又名石羊、青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习惯栖息在海拔2100米至63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地带,因攀登本领高超,被称为‘峭壁精灵’。贺兰山位于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地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也是岩羊生存的乐园。”宁晋说,早在1983年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刚成立时,贺兰山植被稀疏,非法捕猎等原因,岩羊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2017年,宁夏全面启动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后,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5563.03万立方米,固土132.36万吨,释放氧气9.44万吨,在涵养水源、防沙固土、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贺兰山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岩羊总量达到4万多只,是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马鹿也由2002年的1000头增加到3000多头,还有仅分布于贺兰山脊地区,范围极其有限的中国特有种贺兰山鼠兔,甚至一度消失半个多世纪的雪豹也再次出现踪迹。
“现在生态好了,动物也多了,贺兰山上的植被也比以前更加丰富了,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宁晋感慨地说,“但西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春季草木生长也较晚,所以我们在岩羊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了一些投食点,在冬春季节为岩羊提供饲料补给,尤其是帮助老弱病残羊群熬过食物短缺季节。”
宁晋做了4年生态科普专员,每天给岩羊喂食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每天投喂两次。”他说,“我喜欢大声喊,像喊家里人吃饭一样。”时间久了,宁晋已经和岩羊成了“朋友”,大家也亲切地把他称为“岩羊司令”。
B 将课堂搬到大自然
“野生岩羊生性胆小,但现在喂久了,它们已经不怎么怕人了,但是千万不能用手去触摸它。因为野生动物主要靠嗅觉来辨识物体,它一旦与人类有了接触,身上就会沾有人类的气味,这样它所在的种群就会排斥它。”宁晋在给岩羊投喂食物的同时,还不停地为游客作生态科普讲解。
为更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宁晋和同事们一起打造了以贺兰山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我和岩羊交朋友”“岩羊奇遇记——喊羊专班”“爱鸟周”和以贺兰山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诗遇贺兰山”4大研学品牌。吸引了数万名中小学生与家长参与其中,亲近自然、寓教于乐,培养了公众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了他们保护自然的热情及责任感。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阵营。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逐年向好,让贺兰山动植物资源越来越丰富成为可能。目前,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329种,昆虫1936种。国家重点保护脊椎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黑鹳、金雕等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蓝马鸡等56种。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649种,苔藓植物204种、地衣97种,大型真菌25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发菜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四合木、斑子麻黄等12种。
“每天都能够亲近大自然,和野生动物在一起,自己也融入了这个环境当中。尤其是看到贺兰山生态环境一天天变好,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也希望能把自然科普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中,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宁晋说。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