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银川绿意满城。本组图片由记者 李靖 摄
小微公园实现了周边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望。
各色花卉将小微公园点缀得格外好看。
漫步中山公园里,可以看到主干道旁成排的毛白杨,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落在路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挺拔的树干、茂盛的枝叶,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道路。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齐建国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也对银川市整体绿化布局、植物种类特征了如指掌,因为这是他为之奉献了一辈子的园林绿化事业。
城市绿化从无到有、从粗到精
“这棵家桑树,是银川现存的三棵古树之一,现在仍然生长茂盛。”
“这里原来是一片苹果林,那里以前是给中山公园培育花草的苗圃。”
“这一排毛白杨都是1970年栽种的,现在都已经成了参天大树。”
……
在中山公园里,齐建国向记者讲述着这些树木的过去,也慢慢揭开银川园林绿化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
1981年,齐建国进入银川市园林管理局,开启了“绿衣工匠”的职业生涯。作为银川市园林管理局成立之后的第一批员工,几十年来齐建国一直奋战在银川园林绿化事业的一线。
谈起30多年来的从业经历,齐建国感慨道:“现在的银川和以前大不一样。”刚参加工作时,银川绿化覆盖率很低,树木品种也相对单一,整个城市显得“光秃秃”的。“那时候的银川,路边上、小区里都没有绿化规划可言,路边缺少整齐的行道树,小区里缺少绿地。”
2000年是银川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银川城市园林绿化开始了“加速跑”,得益于这一时期土地开发力度的增加,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空间,为了争取到这些绿化空间,银川市的园林人们也付出了诸多努力。
“在推进银川园林绿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缺水。”为此,齐建国和他的团队提出发展节水型园林城市的构想,栽植一些需水量少的植被,降低城市植被整体需水量,同时充分挖掘乡土植物种类,比如沙枣、怪柳、互叶醉鱼木、马蔺等宁夏土生土长的植物,并广泛运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
除此之外,如何保障绿化用地,给城市铺上更多的绿地,则是城市高速发展期银川园林人面临的另一个突破难题。“那时候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我们开始用‘绿色图章’的管理方式,不管新建、改建还是扩建的项目,我们都要进行审核,尽最大可能确保项目的绿地面积。如今市民们熟知的大团结广场、人民广场、凤凰公园、海宝公园、唐徕公园等的绿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齐建国说。
至此,满城绿意初具雏形。
开窗见绿、出门游园 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初期,森林公园、览山公园、宝湖公园等几个大型的广场和公园已经建成,基础已经打好了,但由于缺少精细化管理,其中各类设施的设置、树种的搭配、整体的规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2008年,银川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让银川园林人有了更多机会和空间把城市绿化做精、做细,就像是给‘山姑娘’送来了‘粉黛’。”齐建国说。此后,“绿衣工匠”们每年都对公园绿地进行提升改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凤凰公园和德馨公园。
齐建国回忆,这两座公园刚刚建成时,可以说就是两个大苗圃,里面粗放地栽种着一些花草树木,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就连最基本的路网都没有。而随着银川市园林绿化提档升级速度的加快,两座公园里的道路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也都配齐了,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引入了各种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最终让这两座公园从“大苗圃”变成了现在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银川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经达到8312.2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2864.03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7.56㎡/人,建成成熟且开放的综合公园21个、小游园135个。真正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游园”,让每一个居住在银川的人,都可以惬意地享受城市绿化的成果。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银川还积极引进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新树种、新草种、新花种,并不断丰富植物种类,千屈菜、金叶莸、景天、百脉根等优良植物种类也在银川市得到推广应用。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银川到处绿树成荫。”齐建国说。虽然这份工作让园林人们脚底沾满泥土,但像齐建国这样的银川园林人始终甘之如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战在银川园林绿化建设的一线。“和花草树木打了一辈子交道,不仅是我,所有的园林人都是如此。看到路边树长得茂盛、公园里花开得艳,市民觉得赏心悦目,作为一名园林人就觉得无比骄傲和幸福。”齐建国说。
记者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