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以“向新力”引领产业焕新升级

银川制造业从“老”破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09月29日  闫茜

共享智能装备车间。

记者 闫茜 文/图

9月28日,在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3D打印数字化车间,成型的铸件经过“风浴”吹砂、浸涂“泡澡”、微波烘干等一系列程序“美容美妆”后,“英姿飒爽”地前往立体仓储等待“出阁”,发往世界各地。

“制造”与“智造”,一字之差,产业形态、工作方式却天差地别。近年,“智造”不仅让银川企业生产效益实现倍增,还引发了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迭代,更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突破“卡脖子”啃下“硬骨头”

2012年,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集团”)董事长彭凡在一次出国交流时,首次接触到铸造砂型3D打印机。这台打印机可以在短时间生产出精度更高、损耗更小的砂型,可以让传统铸造业实现质与效的双重飞跃。作为银川制造产业中第一批勇于扛起转型大旗的“带头人”,共享集团毫不犹豫地花重金引入了这台设备。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设备就频频出现“水土不服”。不仅故障频发、运行不稳定,最让大家无法接受的是,生产所需的砂粒和胶水只能靠进口,出现故障也只能联系厂家派人从国外“打飞的”高成本维修。一时间,这台来自国外的领先设备不再闪闪发光,反而成了“烫手山芋”,让企业切身体会到了“卡脖子”的伤痛。

带着这样的紧迫感,2014年,这家“老牌企业”酝酿起了铸造史上的一场变革,决定整合技术力量,研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铸造砂型3D打印机。那一年,27岁的杜银学进入共享集团,正巧赶上这场引领产业焕新升级的革命。他与攻关团队并肩作战,共同承担铸造3D打印机软件、电气及喷墨系统研发的重要任务。

在没有现成的参数、理论和参考经验的情况下,想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整整6个月,杜银学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秘密厂房”,过上了“工作无白昼,双休不下线”的生活。“系统的研发,相当于为冷冰冰的机器注入智慧和思维,我们将纸上的数据和工匠师傅的经验结合起来,集成在自己研发的设备系统里,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杜银学说。

现在,共享集团坚持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已经做到了三个一流: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世界一流,铸造3D打印及其产业化应用世界领跑,黏结剂喷射3D打印世界一流,将“银川制造”名片越拭越亮。而杜银学也从最初的软件工程师,成长为企业的首席专家,为传统产业智能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青春韶华构筑起的“铸造梦”依旧能让他脚踏实地并热血沸腾。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一头做强传统产业,一头抢跑新兴赛道,这是银川当下向高而攀的生动写照。制造企业从“老”破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单打冠军”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它们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创造了不少全国经验。

磁性器件是储能、能量转换及电气隔离所必备的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乎所有电源电路都离不开磁性器件。7年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面向国内外企业招标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磁性元器件,技术标准令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铩羽而归。

“我们在拿到比亚迪的参数要求后,组织研发力量日夜攻关,终于解决了多项技术瓶颈,成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磁性器件的供应商,此后,凭借产品和技术优势,与比亚迪的合作领域不断加深、加宽。”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健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的高频大功率磁性器件,用于车载充电机上,在一些不好布置充电桩的地方,只要有基础的电源,就能够进行充电,对充电桩的依赖也大幅度地降低,让电动汽车的使用场景更加灵活。

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伴随“制造”向“智造”升级的进程,银川关键技术装备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的拟定方面,龙头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也不断增强,制造业正以“向新力”引领产业焕新升级。